【特稿】固沙非造田 事實會說話

  「沙變土」初見於媒體時,曾在互聯網上引發了熱議——有人質疑「沙漠有水,植物就能生長,因此認為沙漠土壤化成本過高,沒有意義」,還有人表示「沙變土成本遠高於防沙固沙」……易志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心裏只有一個念頭:繼續試驗,讓科學原理和事實說話!

  每到植物播種和生長的季節,易志堅便拿出周末休息時間,前往沙漠開展研究。作為高校教師,易志堅還把自己最大的「職業福利」暑假拿出來,去往各個沙漠基地度過。

  易志堅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與常規沙漠治理方法相比,沙漠「土壤化」技術具有成本低廉、節水明顯、環保安全、推廣快的特點,離水源較近或有充足地下水的沙漠都可以實現「沙改土」。「土壤化」一次性改土成本平均不超過2,500元/畝,明顯低於我國現有土地復墾費用。而且,一次添加長久有效,長出的植物根系腐爛了之後,又會成為新的約束,形成生態的良性循環,此外,他強調「固沙」和「造田」本來就是不一樣的目標,討論實現成本高低並無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哪怕只能改造其中的1%,也將拓展約2,600萬畝的耕種土地。」易志堅從來不忘記自己的科研初衷:「咱們要做的是將受人類影響土壤沙漠化的土地改造回土壤,而這其中,如果能有一小部分沙漠化土地能夠變成良田,則是一件糧食安全和生態保障兼得之舉。」

  植物根系發達 根深葉茂節水

  「看,我們這棵蘿蔔超過5公斤,是不是長得很好?」易志堅打開手機,請香港文匯報記者細看試驗田中拔出來的蘿蔔根系,「由於沙漠土壤化改造後,土體有上緊下鬆的『倒裝結構』,植物根系十分發達,所以產量高,長勢好!」

  原來,沙漠上實地改造的土壤化的沙土和自然土壤相比是倒裝的結構,自然土壤上層疏鬆,下層緊密,一般植物的根系扎根較淺;而改造後土壤化的沙土,上層由於被約束而相對緊密,下層仍為離散狀態的沙子,植物的生長主要靠毛細根吸收養分及水分,這使得植物生長根系發達,根深葉茂並且節水。

  「植物纖維黏合劑需要加入一次,就能讓改性後的沙子永久保留『土壤』特性,實現正常的植物生長。」易志堅說。2017年的數據表明,與當地農田中傳統種植相比,試驗地多數作物根系更發達,莖葉生物量更多。試驗地的高粱、麻籽,其根系生物量比普通地發達6倍以上,部分農作物增產效果明顯。試驗地番茄畝產達到1.4萬斤,高粱畝產達到1,200斤,西瓜畝產達到8,000斤。

  試驗地還探索出了適宜的規模化灌溉方法,大多數植物種類畝均用水不到300立方米,顯著低於當地農牧業取用水限額,更低於當地農田用水量。更為可喜的是,科研團隊專門留下的一塊無灌溉試驗地中,2017年8月栽種的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被當年發芽生長後,至今7年多不再進行人工灌溉,目前生長良好,形成綠色生態屏障。

  「現在的情況就是,團隊已在烏蘭布和沙漠等多地試驗成功,烏蘭布和沙漠、庫布齊沙漠種植的蘿蔔平均畝產達到1.3萬多公斤,高粱平均畝產789公斤,馬鈴薯平均畝產7,006公斤,大豆平均畝產280公斤,均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以上。」易志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