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情說愛】網戀平台雙刃劍 易搵對象易傷心


學者研單身恐懼有啟發:線上交友勿太「玻璃心」
今天(3月14日)是不少年輕人重視的白色情人節,周邊往往出現戀人「晒」恩愛的照片、影片或故事,對單身者帶來情感壓力,甚至構成單身恐懼(Fear of being single)。專門研究網絡文化與人際關係溝通的香港浸會大學互動媒體系助理教授黃磊,針對單身恐懼於現代科技發展下如何受影響進行探索,其研究發現,對於社交能力較低的單身者來說,網戀平台可能是一種「雙刃劍」:一方面可彌補本身有限的社交網絡,另一方面又會加強其與人相處的焦慮,嚴重影響心理健康。黃磊認為,網戀平台使用者要應對單身恐懼,需要從心理入手,拒絕過度敏感免因過度解讀他人行為而導致內心折磨,亦應作好期望管理,將線上約會作為拓展交友渠道之一,而非唯一脫單方式,才能把線上關係引導到線下,向真正戀愛連結邁進。●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說到研究單身恐懼的起源,黃磊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分享時笑說:「因為我的一位朋友很想找對象,但他發動了身邊親朋好友幫助也屢屢失敗,即使透過線上約會程式去接觸對象亦未能成功,這讓他不禁懷疑,自己是不是沒有人要。這些切實的生活體會,讓這個研究得以開展。」
事實上,單身恐懼的核心在於孤獨感與自我價值的矛盾。黃磊說,現代人愈見重視個人自由與獨立,當見到身邊朋友成雙成對,比較心理下難免會感到失落,長期單身更容易令人產生自我懷疑,進而加深孤獨感,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被世界拋棄」。
選擇多反而陷入焦慮
隨着網戀平台普及,單身者看似有更多選擇,但也承受更多壓力。黃磊表示,這些平台便捷的匹配機制讓人可快速接觸大量的潛在對象,滑動熒幕、點擊照片,彷彿走入充滿無限可能的「愛情超市」,但過多選擇又反而讓人陷入焦慮,「就像超市中蘋果、香蕉、西瓜等種類繁多,會覺得『永遠有下一個』,害怕錯過將來的更好選擇,許多人難以真正穩定建立關係。」
黃磊與團隊對超過500名使用網戀平台服務的人進行研究,並拆解平台對單身恐懼者的補償與增強效應。他舉例指,當一個人在面對面社交中感到緊張或不自在時,可通過網絡交流中的熒幕屏障、控制對話節奏等減輕社交恐懼,更容易表達自己,從而彌補他們有限的離線社交網絡。
不過,另一方面,以網絡補償弱點的同時也可能放大了原有問題,如社交恐懼者在視訊會議時會因過於在意自己的形象和表現,導致焦慮進一步加劇,出現「既補償又增強」的矛盾現象。
倡培養「鈍感力」避免過度敏感
要應對單身恐懼,以及在網戀平台出現約會焦慮,黃磊建議應該以培養「鈍感力」入手,拒絕過度敏感。他提到,在人際交往被拒絕難免會感到不舒服,但不應過度解讀以為是否自己做錯了什麼,更要避免以「被動攻擊」方式,如用委婉但帶諷刺的語氣回應,否則會加劇誤解引發進一步矛盾,削弱自身對人際互動的信任感。
黃磊建議,網戀平台使用者可多作心理練習,對於小摩擦不要過度解讀,及可設定期限如聊一到兩個月後就見面,避免因長期線上互動而過度腦補,陷入期待過高卻失望的困境。另外,可積極將線上關係引導到線下,通過真實互動來加深彼此了解,及作好期望管理,對於約會結果保持開放心態。
黃磊的相關研究結果,早前已於《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期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