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提振消費需更有針對性\李靈修

  圖:預計後續促消費措施的重心,會大力發展針對老年群體的「銀髮經濟」及針對青年群體的「悅己經濟」。\AI製圖
  圖:預計後續促消費措施的重心,會大力發展針對老年群體的「銀髮經濟」及針對青年群體的「悅己經濟」。\AI製圖

  縱觀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提振消費」被放在極為突出的位置,亦提出要「完善全口徑消費統計制度」,旨在制定出更加全面的促消費舉措。面對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今年內循環的重要性將大幅提高。

  早在2023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把「有效需求不足」排在中國經濟六大困難之首。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表示「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從增加居民收入作為切口,解除消費的後顧之憂。而今次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愈發明確,「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引發市場對於促消費政策的期待。

  消費結構顯著分化

  作為全方位擴大消費的前提,政府工作報告特別提出「完善全口徑消費統計制度」。這一表述是在上個月召開的全國統計工作會議中首次出現,「完善全口徑消費統計制度和投資統計制度方法,優化全國服務消費統計制度,擴大投資統計抽樣調查試點。」

  為什麼中央政府要強調「全口徑」的統計方式,這又與後續的促消費政策有什麼關係呢?

  本專欄多次撰文指出,後疫情時代,內地消費結構出現顯著分化,但未能有效在統計數據中顯現出來。譬如,服務消費好於商品消費,卻無法統計在社零數據中去。此外,限額以下消費(營收水平較低)好於限額以上消費,以及低線城市消費好於高線城市消費,這些分化造成了居民生活與統計數據之間的「溫差」。

  具體來看,2024年1-11月,一線城市社零累計同比均值為-1.0%,而全國平均增速為3.5%。其中,北京、上海的社零累計同比均值分別為-6.7%、-1.3%,但在香港消費者幫襯之下,深圳「意外」錄得1.5%的同比漲幅。

  大力發展悅己經濟

  在一線城市中,高端餐飲受到的衝擊又最大。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該市限額以上(年營收1000萬元以上)餐飲業利潤總額1.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降88.8%。另外據餐飲行業平台紅餐大數據,截至2024年7月21日,上海人均消費500元以上餐飲店的數量佔比為0.59%,對比2023年5月10日減少了超過1400家。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燒烤攤、演唱會、奔縣遊、拆盲盒、黑悟空、《哪吒2》逐一成為這些年消費領域的爆點,從側面反映內需並非全面回落,消費數據存在一定的「失真」。

  統計制度向「全口徑」轉變意味着,未來要將數字經濟、文化消費、下沉市場納入到政策制定的考量之中,通過打造高質量的消費供給、提升消費服務水平、重視消費者情緒價值,真正帶動消費市場的回暖。

  麥肯錫2024年做過一個關於中國消費預期的調查。其中,消費預期最樂觀的群體是58-65歲的中高收入銀髮階層,以及25歲以下的Z世代;消費預期最悲觀的群體是一二線城市的三四十歲的「千禧一代」。以此為參照系,預計後續促消費措施的重心,會在增加一線城市中年群體收入的同時,大力發展針對老年群體的「銀髮經濟」及針對青年群體的「悅己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