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強心針/換一個角度看樓市炒家\廖偉強

在香港,每當提起「炒家」,總讓人聯想到是樓價飆升的罪魁禍首,甚至被視為投機取利、毫無社會責任的象徵。但其實從市場運作的角度看,炒家又是否真如一般人想像般負面?
筆者早於八十年代投身地產業,回顧當時的樓市,政策寬鬆、交易自由,於是很多投機者也應運而生,有些甚至是全職炒賣。當樓市交投熾熱,樓價拾級而上的時候,很多人都期望可以短時間獲利,所以炒家活躍於市場也是在所難免。正如股市高漲的時候,入市買股票的人,很多都不是長線投資、買股票收息的人,所以不可能將樓價急升的原因,全都歸咎於這班炒家身上。
別以為炒家只是盲目投機的賭徒,其實他們對市場看得十分通透。以目前的樓市為例,即使「樓市辣招」已經放寬逾一年,但炒家入市數量依然有限,更遑論左右樓價。炒家們深知當前經濟環境,就算低位買入,也難以短期高沽獲利,因此不少人選擇按兵不動。炒家對市場的觸覺,的確比起很多人都來得敏銳。
筆者接觸過的許多炒家都極為專業。他們每天早上翻閱報章,緊貼地產新聞,與代理保持密切聯繫,甚至與同行聚會交流心得。他們對市場動態和價格走勢的了解,往往比一般市民更深入;他們熟悉物業特點,掌握最新行情,甚至毋須親臨現場,就能迅速決定買入有升值潛力的物業。
參與度越高 市場流動性亦增
炒家雖然是市場中的專業套利者,做買賣很多時都與自身的居住需要沒有關係,但他們的參與也的確提升了市場的流動性;在業主急於套現或市場交易停滯時,他們充當了「即時承接者」,增加市場成交。
說到底,炒家對樓市的影響力,其實遠不如土地供應、利率變化等因素。他們在市場中也只是小眾,不可能耗盡市場貨源或囤積居奇,更不足以成為樓價的操控者。炒家只是依市場趨勢作出投資判斷,在樓市中的「順勢而為」的一群圖利者。
畢竟,樓價的走勢是由市場的供求所決定,所以當樓價能夠回升,炒家開始入市時,大家也不用介意一小部分人能短線獲利。
(作者為利嘉閣地產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