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胡雪巖官商兩棲 成傳奇「紅頂商人」

●歷史故事劇《親愛的,胡雪巖》劇照。 資料圖片
●歷史故事劇《親愛的,胡雪巖》劇照。 資料圖片

  清朝商人胡雪巖白手興家,在短短的幾十年間,由一個錢莊小夥計發展成為一位朝野聞名的「紅頂商人」,又在短短一段時間內破產,事跡堪稱傳奇。

  胡光墉(1823年-1885年),字雪巖,浙江杭州人,但很多人只叫他的字,甚至不知其名為光墉。他自幼家境貧苦,身為長子要養家餬口,經親戚介紹,到杭州錢莊做學徒。他就由雜役開始做,三年滿師,因勤勞踏實正式成為夥計。

  這段時間裏,他認識了一位福建候任官員王有齡。王有齡「捐」了浙江鹽運使之職,但苦於並無進京之盤纏。胡雪巖認定王有齡很有前途,自作主張私自挪動錢莊五百両銀子借他,也因此被逐出錢莊。

  王有齡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經推薦在浙江巡撫門下任糧台總辦的肥差。他沒有忘記胡雪巖的恩情,資助胡雪巖開辦「阜康錢莊」。此後,王有齡不斷升遷,官至浙江巡撫,也令胡雪巖愈做愈大,除錢莊外還開了很多店舖做生意。

  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攻陷仁和,王有齡自縊身亡。左宗棠繼任浙江巡撫,他正擔憂軍隊的後勤供給不足,胡雪巖雪中送炭,在三天內籌集了十萬石糧食,讓左宗棠解了燃眉之急,也令左宗棠對他十分賞識,委以糧台轉運之職,負責接濟軍需物資。

  胡雪巖聯絡了一些外國軍官使節,為左宗棠訓練了千餘名全部使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用於與太平軍作戰,成功守護了上海,保衛了外商的資產。在過程中,胡雪巖自然又賺了一大筆。1866年,胡又協助左創辦福州船政局。同年左調任陝甘總督,胡在上海為左辦理採運、籌餉以及訂購軍火,代其向外國銀行團借款,開中國政府商借外債之先例,涉及本金達1,595萬両白銀。

  胡雪巖掌握了江浙商業,專營絲茶出口,操縱市場、壟斷金融。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巖的資產達兩千多萬両,另有田產萬畝。「阜康錢莊」的分店,多達二十多家,遍布大江南北。他又助左宗棠創辦甘肅織呢總局,幫助引入西洋新機器開鑿涇河,又為左宗棠的西征舉措洋款,助力收復新疆。

  作為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樂善好施、推行義舉,贏得「胡大善人」美名。他邀請江浙一帶名醫研製出「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送給曾國藩、左宗棠等部和災區民眾。他事業全盛時富甲天下,被譽為一代巨賈。

  壟斷生絲事業急轉直下

  與此同時,也有人指責他大興土木、營造庭園,並擁有眾多妻妾,曾紀澤就斥責他為「奸商謀利,病民蠹國」。

  可能是樹大招風,胡雪巖於1882年投資五百萬両白銀,以壟斷生絲,令洋商想買一斤一両也不可得。適逢世界經濟不景,上海生絲銷售停滯,令他不得不折本出售,損失150萬両。他應得的餉款及招商局的欠款亦被拖延,使他不得不從自己的錢莊調現銀五千萬両周轉。一時市面大傳:「胡雪巖因積囤生絲,大賠虧本,要挪用錢莊的存款抵債。」杭州存戶即開始擠兌,於是1883年胡氏杭州的「泰來錢莊」最先倒閉,接連各地皆發生擠兌風潮,至11月2日上海阜康銀號倒閉後,各埠銀號、錢莊、地產、絲棧相繼破產關門。

  胡雪巖負債纍纍,盡遣散姬妾僕婢後宣告破產。1885年,一代「紅頂商人」竟在孤寂潦倒中離世,戶部發令要速將胡「拏交刑部嚴追,定擬治罪」,並將其家屬「押追着落,掃數完繳」,但查封後發覺所有家產「前已變抵公私各款,現人亡財盡,無產可封」。

  一代大賈下場蕭條,學者童元松評論說:「1883年爆發的金融風潮是十九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一次,是由胡光墉囤積生絲投機失敗引起的。」歸納出的原因有四:1. 金嘉記絲棧倒閉,累及40家錢莊;2. 徐潤地產失敗,牽連滬上22家錢莊;3. 胡的倒賬,造成擠兌風潮;4. 招商局拖欠錢莊款項。

  有人說,胡雪巖的失敗是因為遇上世界經濟衰退,也有人說他得罪了洋商,這才被李鴻章報復蓄意拖欠公款。從夥計到首富再到破產,他的人生可謂大起大落,亦因此被改編成小說、電視劇、喜劇等,十分精彩。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