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中俄伊明就伊核問題在京會晤 學者:料破僵局 對沖特朗普衝擊
中國外交部12日宣布,中方將於14日舉行伊朗核問題中俄伊北京會晤。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錢峰向香港文匯報表示,這是當前國際複雜局勢下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動,也是地區多重危機交織下的一次戰略協調。會晤料將有助於打破伊朗核協議的持續僵局,減少中東地緣衝突的外溢風險,對沖特朗普執政以來對國際秩序造成的混亂和衝擊。
或為重啟談判提供新方案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1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將主持會議,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伊朗副外長加里布阿巴迪來京出席,三方將就伊朗核問題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在錢峰看來,三方合作的意義不僅是當前為對話解決地區熱點問題、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多邊治理秩序增添一種「非西方化」的途徑,也是有利於降低地區衝突風險。三方若就伊核問題形成共同立場,可能會為重啟談判提供新方案。
專家:中俄伊軍演意義特殊
這位專家指出,中國作為《關於伊朗核計劃的全面協議》(JCPOA)簽署國,一貫主張維護協議有效性,反對單邊制裁。此次會晤是中國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擴大中東外交影響力的具體行動,有利於塑造「公正調解者」角色。預計此次三方可能發表聯合聲明,重申維護JCPOA、反對單邊制裁的立場,呼籲支持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同時表明三方在這一問題上繼續保持溝通和磋商,加強戰略協調的意願。
此外,中俄伊三國「安全紐帶-2025」聯合演習9日至13日在阿曼灣恰巴哈爾港附近舉行。
錢峰認為,在時間和地點上有着特殊的意義。一方面,當前中東危機仍在持續,尤其近期以色列和美國不斷威脅對伊朗發動軍事打擊,發起新一輪「極限施壓」,加大了地區衝突蔓延和升級的風險,聯合軍演有助於為地區安全和力量平衡帶來更多穩定性。
另一方面,恰巴哈爾港地處印度洋沿岸的戰略要地,是扼守海上能源、貿易路線的樞紐和通往中亞的重要門戶。中俄伊通過展現海上力量,表明了在該地區維護自身正當利益的能力與決心。但這些舉動不應被解讀為三國軍事結盟對抗美西方,而是代表了三國根據共同利益開展務實合作、加強戰略協調的一種模式。
●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