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場一周】香港人的「體育道」




巴黎殘奧硬地滾球金牌得主何宛淇,早前接受馬會刊物《駿步人生》訪問時提及,打算利用「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共300萬港元的獎勵,設立獎學金鼓勵年輕人作多元發展,在自己喜愛的事情上勇敢追尋。這種以生命影響生命、傳承正能量的情操,正正就是馬會支持推動體育發展的原因之一。
何宛淇在訪問中透露,有感年輕人在成長路上或會覺得迷惘,希望在個人能力可及的情況下,出一份力。今年一月底,她聯同其他得獎殘奧運動員,出席了在沙田馬場舉行的「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支票頒授儀式,接受馬會頒發現金獎勵,為設立「何宛淇獎學金」邁前一大步。
馬會一直支持香港的體育發展,相信運動不但有益身心,亦能強化一個人的抗逆能力。有賴馬會的獨特綜合營運模式,將收益回饋社會,包括投放資源在精英運動及社區運動發展之上。過去十年,馬會透過慈善信託基金在推動體育方面的捐款逾46.5億港元。
支持體院 精英運動員搖籃
1982年建成的香港體育學院(前身是銀禧體育中心),由馬會與港府共同出資建設,成為本地精英運動員的培訓基地。馬會其後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向體院撥款推行不同項目,支援運動員的培訓、教育及事業發展。
馬會在2023年再度支持體院推出「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設現金獎獎勵在頂尖大型運動會中奪牌的中國香港運動員,至今已發放超過7,300萬港元的現金獎勵,表揚一眾運動員付出的努力。
此外,馬會近年再度以對等配對形式撥款1.5億港元,與特區政府成立「運動科研資助計劃」,透過提升運動科學設備及器材、改善運動醫學,協助運動員備戰未來。
推動馬術運動發展
馬術運動是馬會推動體育發展的一大重點。隨着馬會支持香港協辦2008北京奧運馬術比賽,同年,馬會分別成立了「馬會馬術隊」和「青少年馬術隊」,培育本地精英騎手。
為進一步支持騎手達成目標,馬會其後與中國香港馬術總會合作並由體院支持,推出以騎手比賽表現為資助指標的「香港馬術精英計劃」,計劃實行兩年後,馬術隊隊員蕭頴瑩在2018亞運會贏得盛裝舞步個人賽冠軍,為香港首度摘下馬術項目金牌;翌年,馬術隊在2019年首辦的國際馬聯亞洲錦標賽中取得場地障礙賽團體賽冠軍。
2022年,馬會成立香港賽馬會馬術隊(內地),以培育及支援駐內地有潛質的香港年輕騎手。
憑着經驗及技術,馬會先後為2010年廣州亞運會,以及於2023年舉行的第19屆杭州亞運會的馬術比賽項目,提供技術支援。
在社區方面,馬會透過成立三間公眾騎術學校推動馬術運動發展,每年為超過60,000人次提供接觸騎術項目的機會,致力讓更多人認識及參與馬術運動,並以此進一步支持內地馬術運動的持續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馬產業發展。
撐社區體育 推全民運動
馬會同時全力支持社區體育發展,在軟件及硬件建設上皆作出協助。現時全港公眾游泳池,大部分在初期皆由馬會提供全部或部分資金興建而成,包括維多利亞公園舊泳池、沙田賽馬會游泳池。
針對足球發展,不少場地包括「賽馬會傑志中心」及「賽馬會香港足球總會足球訓練中心」,均由馬會支持興建,後者更是中國香港足球代表隊的主要訓練場地,為本地足球提供了重要場地。
2015年推出的「賽馬會香港足球總會足球發展計劃」,更進一步將足球訓練推展至基層、女性等層面,惠及普羅大眾。
賽馬會滘西洲公眾高爾夫球場是全港唯一的公眾高爾夫球場,惠及眾多高球愛好者。
馬會亦透過其慈善信託基金,與眾多本地體育總會及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多個普及體育項目。其中,由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的「賽馬會好動城市計劃」,在社區層面鼓勵及啟發市民將恒常運動融入生活,冀達至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每星期的體能活動水平,並透過大型盛事及簡易運動,讓市民認識運動的好處,從而建立朋輩支援網絡。
看來,不止是跑馬地有條「體育道」,全香港也是一條「體育道」。
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