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溫暖/「看不見的光,摸得到的溫暖」

在人潮湧動、閃光燈此起彼伏的人民大會堂裏,王永澄代表戴着特製的墨鏡,臉上帶着微笑,靜靜地站着。採訪結束時,他遞給記者一張特別的名片──正面印着「王永澄」三字,背面則是盲文。
全國人大代表王永澄來自福建三明,18歲因意外失明,但他憑堅韌奮鬥,成為盲人醫療按摩主任醫師。多年來,他舉辦盲人按摩培訓班,創立福建省海峽盲人按摩指導中心,免費培養盲人按摩師6000多人,帶動盲人走上自立之路。2023年他當選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今年,他隨身帶着一個特別的包,上面掛着的名牌上除了印着「王永澄」,背面還刻有盲文。這是大會今年特別給他準備的新文件包。他的包裏還有一本沉甸甸的盲文,翻開來,紙面上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凹凸點。記者伸手摸了一下,冰冷的紙面透着文字的溫度。
「這次參會,短短七天,我感受到了三種溫暖。」王永澄說。第一種,是國家政策的溫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強化大齡、殘疾、較長時間失業等就業困難群體幫扶。他說:「雖然我看不見,但我能『聽』到政府的關懷,『觸摸』到政策的溫度。」
第二種,是無障礙環境的溫暖。他入住的房間,無論是指引標識還是生活設施,都經過精心設計。王永澄說,「國家正在不斷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這讓我到北京參會,也感受到了回家的感覺。」
第三種,是社會認同的溫暖。「盲人群體雖然看不見,但我們被全社會『看見』。」王永澄感慨。
大會閉幕後,王永澄便要踏上返程。他笑着說,回到福建後,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兩會精神分享給盲人兄弟姐妹。
「國家給了我們光明,我要把這份光明帶回去。」說完,他在妻子的攙扶下,步伐堅定地走進了大會堂。雖然看不到四周璀璨的燈光,但他知道,前方的路,越來越亮。\大公報記者盧靜怡、帥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