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國兩會/吉林省委書記黃強對《大公報》歷史如數家珍

  左圖:吉林省委書記黃強(左一)特別關心《大公報》,並回顧了《大公報》與中國革命的歷史淵源。右圖:2024年9月18日,《大公報》刊發專題報道,回顧毛澤東在1935年發現《大公報》刊登陝北紅軍消息的歷史,當年的報道影響了紅軍決策。
  左圖:吉林省委書記黃強(左一)特別關心《大公報》,並回顧了《大公報》與中國革命的歷史淵源。右圖:2024年9月18日,《大公報》刊發專題報道,回顧毛澤東在1935年發現《大公報》刊登陝北紅軍消息的歷史,當年的報道影響了紅軍決策。

  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委員和人大代表們每日關注的重要報紙,《大公報》和《文匯報》在會場內外備受歡迎。全國人大代表、吉林省委書記黃強在慰問報道全國兩會的新聞工作者時,特別談到《大公報》的報道,並當場回顧《大公報》與中國革命歷史淵源。

  「這就是影響了紅軍長征命運重要決策的《大公報》。」在兩會新聞工作者駐地,黃強拿起《大公報》熱情地說,這不僅是一份有歷史厚度的報紙,更是一座連接吉林與香港的橋樑,見證着東北振興。\大公報記者 盧冶、林凱

  吉林計劃舉辦活動緬懷先烈 邀《大公報》支持

  黃強書記表示,1935年,中央紅軍長征途經甘南,急需尋找落腳點。得知哈達鋪守軍薄弱,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第一營營長梁興初奉命偵察,他巧施計謀,喬裝成國民黨軍胡宗南部隊,一舉奪取哈達鋪。紅軍進入哈達鋪後,梁興初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搜集鎮上的報紙,以了解外界動向。他在當地郵局發現一大捆報紙,其中就包括7至8月的《大公報》。

  毛主席等領導人從《大公報》上獲悉,陝北地區紅軍發展迅猛,紅25軍、紅26軍、紅27軍已在陝甘一帶建立革命根據地,並成功攻克了多座縣城。尤其是程子華、徐海東率部與劉志丹的紅軍連成一片,控制了陝北大部分區域,紅軍政策亦深得民心。此消息極大增強了中央紅軍北上的信心,促使毛主席等人最終作出「到陝北去」的決定。這一決定,不僅使中央紅軍成功擺脫險境,更奠定了未來抗日戰爭的戰略基礎。

  「梁興初當時就是毛主席的警衛連長,每到一地,他都會幫主席收集報紙。可以說,這次他送上的《大公報》,直接影響了中國革命的走向。」黃強介紹道,這段歷史是在他任職甘肅期間,組織相關部門整理挖掘出來的,如今在全國兩會看到《大公報》報道吉林在振興發展中的盛況,意義非凡。

  擬邀梁興初後人訪吉 傳承紅色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大公報》與吉林亦有深厚淵源,《大公報》和《文匯報》不僅始終關注東北經濟發展,更在吉林省遭遇重大災害時,發揮媒體力量,在香港積極呼籲社會各界支援災區。90年代初《大公報》發起募捐,幫助吉林水災災民重建家園,其中茶壺嘴村整體搬遷至高崗,並更名為「大公村」,以此紀念《大公報》並沿用至今。1998年,吉林省再遭洪災,《文匯報》組織讀者捐款,援建吉林省通榆縣希望中學。2010年吉林特大洪災期間,兩報駐吉林記者深入抗洪一線,共發表近百篇報道,引起公眾強烈反響,並促成募集善款447萬港元。

  黃強書記指出,從見證毛主席長征途中的戰略決策,到助力吉林經濟社會發展,《大公報》不僅是一份有歷史厚度的報紙,更是一座連接吉林與香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另據悉,今年吉林還計劃舉辦活動,邀請梁興初的後人訪吉,並邀《大公報》襄助,以緬懷先烈,傳承紅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