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園/沒法「寫得差」\蓬 山
人工智能,是今年兩會最紅的熱詞之一,幾乎萬物皆可AI。當然,一些短板弊端也在討論之列。全國人大代表、作家麥家就有精彩點評:DeepSeek比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寫得都好,但問題就在於它寫得好,而沒法「寫得差」。而人寫作時的各種犯錯、局限,往往成為靈感來源。
最近想買一支詞典筆,挑選的過程真是大開眼界,頗有劉姥姥進大觀園之感。一支鋼筆大小的詞典筆,不單單裝載超五十本正版詞典,而且還配置從小學到高中的各科教材與名師講解,還有AI拍照解題等功能。雖然筆者如「老童生」般為許多過剩功能埋單,但手握詞典筆的流暢體驗,還是由衷感恩科技進步。
跟一位任教高中的老友慨嘆此事,不免對學生生涯憶苦思甜,當年一本手抄錯題本,都能盤出包漿,相比之下,如今的詞典筆真是點石成金的魔法棒。孰料老友卻大搖其頭訴苦:課堂提問時,即便非常簡單的問題,常有學生條件反射地摸向智能設備,手越來越快,腦子卻越來越慢。
孔夫子諄諄教導「學而不思則罔」,他老人家哪裏知道,有朝一日,「學」異化為數據下載,「思」坍縮成信息轉發。其實,對於人的學習來說,犯錯,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剛需。不會犯錯,思維反而會慢慢退化。科技的進步,也是從一次次犯錯和失誤中得到啟迪反思。格雷特巴奇誤將一萬歐電阻換成一兆歐,電路意外產生規律電脈衝,啟發他發明了心臟起搏器。若他將電阻設置交給AI,恐怕永遠沒有這個「意外」。
麥家說的AI寫作也是如此。算法溫室裏的精準「投餵」,提高了效率,卻也會淹沒試錯中的靈光乍現。這種反噬的代價,可不便宜,需要人類自己好好計算計算。用好AI,而不要反被AI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