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代表通道:一杯咖啡時間 集齊一輛車上萬零件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成功實現了從功率芯片、算法軟件、關鍵部件到系統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撐了中國鐵路裝備的全面領先和全鏈領跑。圖為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城軌車輛廠房。 網上圖片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成功實現了從功率芯片、算法軟件、關鍵部件到系統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撐了中國鐵路裝備的全面領先和全鏈領跑。圖為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城軌車輛廠房。 網上圖片

●中國生產的全球最快CR450高速動車組樣車不久前成功下線,運營時速可達400公里。 資料圖片
●中國生產的全球最快CR450高速動車組樣車不久前成功下線,運營時速可達400公里。 資料圖片

●3月1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李東林接受採訪。  新華社
●3月11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採訪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李東林接受採訪。 新華社

  中國電力機車「搖籃」 株洲軌道交通「產學研」高度集聚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江鑫嫻、王珏 兩會報道)「在株洲,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集齊生產一輛機車的上萬個零部件。」3月11日下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東林表示,中國生產的全球最快CR450高速動車組樣車不久前成功下線,運營時速可達400公里,其所在的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提供了最強勁的動力和最精準的控制。這背後是株洲軌道交通產業高度集聚的「產學研」生態,打造從「一個想法」到「一款產品」的「快車道」。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位於湖南株洲,被譽為「中國電力機車的搖籃」,擁有全國規模最大的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國內約30%的軌道交通產品源自這裏。同時,株洲的軌道交通產品沿着「一帶一路」的足跡,出口到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去年整體產值規模超過1,600億元(人民幣,下同)。

  85%以上科研成果實現產業化

  「我們單位是一家科研院所改制的企業,多年來始終堅持科技產業化的發展道路,85%以上的科研成果實現了產業化。」李東林認為,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的「火車頭」。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每年研發投入約佔營業收入的8%,重點解決軌道交通動力、控制、安全等各系統的關鍵難題。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成功實現了從功率芯片、算法軟件、關鍵部件到系統集成的自主化,有力支撐了中國鐵路裝備的全面領先和全鏈領跑。

  交通和能源裝備雙集群相互支撐

  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李東林提出「聚變」和「裂變」兩個關鍵詞。

  在「聚變」方面,「在株洲,一杯咖啡的時間,就能集齊生產一輛機車的上萬個零部件。」李東林形象地比喻道,株洲軌道交通產業擁有400多家鏈上企業、28家國家級創新平台、34所職業院校,這種高度集聚的產學研生態,極大地縮短了成果轉化的時間,打造了從「一個想法」到「一款產品」的快車道。

  在「裂變」方面,依託軌道交通的技術積累,裂變孵化了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一批嶄新產業,形成了交通和能源裝備雙集群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

  形成一支萬人工程師團隊

  人才是第一資源。李東林表示,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近年來聚焦人才「引得進、留得住、出得彩」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公司圍繞智能與算法、電力電子、新型電力系統等前沿技術,設立了「新型實驗室」,建立了「人才特區」,構建了良好的研發外部環境,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加入。近三年,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持續加大引才、用才的力度,超過4,000名大學生加入,形成了一支包括300多名博士在內的萬人工程師團隊,90後技術骨幹超過了6,000人。

  一批高端裝備產業不斷提升

  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還拓寬了人才的「用武之地」,與地方共建「智能科學研究院」,吸納國內外頂級人才,打造內陸城市人才高地。這些舉措不僅助力了軌道交通、航空動力、北斗應用等一批高端裝備產業的不斷提升,也實現了企業與人才的共同受益、共創發展、共贏未來的生態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