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鵬情萬里】我用棍棒打AI
趙鵬飛
AI正在像智能手機一樣大規模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過去是萬事問谷歌度娘,現在是諸事找AI。沒有學科邊界和儲備上限的AI,不止讓文科生瑟瑟發抖不寒而慄,就連需要長期理論學習多年積累臨床經驗的醫生,也感覺到了空前的危機感。
新技術迭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你的門都不會敲一下。
正如梁文鋒所言,DeepSeek像一條鯰魚,激活了AI的一池春水。截至1月中,僅內地使用AI的人群規模,已接近2.5億人次。AI對於普通人生活和工作的助益,正在從偶然嘗鮮、不定期試用,進入到了常態化運用。對於文字工作者而言,在警惕性和戒備心的雙重作用之下,在字裏行間精準甄別AI的機器感和套路感,仍然保持了手拿把掐的優越感。對於更多非文字類工作者而言,AI的便捷博學高效,簡直猶如天神賜翼,一下子就把以往工作中最費勁的文字類表述部分給輕易解決了。
你的蜜糖,我的砒霜。焦慮也正由此迅速聚集。AI時代,我們還要不要讀書學習?
以前,人類讀書學習的基本目的是為了獲取、了解、傳承前人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技能,以期站在巨人肩上看得更遠。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並藉此篩選出人群中的佼佼者,應試教育制度已經完備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如今,AI短短數秒的思考和分析給出的答案,就能取代所有人含辛茹苦不止十年寒窗的知識累積。那我們是否還需要像過去那樣,捧着書本,死記硬背也好,融會貫通也好,竭力去把知識鐫刻在大腦的記憶層?
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AI固然可以回答所有的問題,但提出問題的人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知識做底、沒有相應的社會經驗做經、沒有相應的人生閱歷做緯,是不太容易向AI做出指令清晰的發問。換而言之,過去學習是為了獲取知識,未來學習知識是為了提出更好的問題。與之相應,學習方式和教學目的需要及時進化,才有可能像駕駛車輛一樣,駕馭AI去闖蕩天下。
譬如,學習的目的要從知識累積轉向能力培養,教育的方式要從知識灌輸,徹底升級成人文關懷和批判思維的培養。只有人的不完美配備上AI的無限量儲備,形成的獨特的表達和思考價值,才是漫漫此生最值得去探尋的過程。
舉個簡單的例子,吃飯前,平台基於算法和商業利益推薦了川菜、湘菜、粵菜、魯菜,還有眾多花樣百出的新概念菜,並無比貼心地把每間餐廳離我的距離都準確無誤地做了標註。甚至,當我的指尖觸及菜單,過往有多少食客點過此菜、做何評價,都會隨之清晰顯示。可是,餐廳的東主不得不承認,最終決定吃不吃飯,去哪個餐廳吃,點哪一道菜,還是得由食客慣常的餐飲喜好和難以預測的情緒共同決定。捉摸不透的人性,總能滋生出無窮無盡的念想,這也是人類始終能不斷創造出新事物的源頭。今日所向披靡、日後無所不能的AI,也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
即便真的有一天,AI登峰造極以假亂真了,斷掉電源,重新茹毛飲血,人類握着手上的石頭和棍棒,一樣可以笑着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