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港科企:加速技術落地 應用場景是關鍵

●香港青年麥騫譽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香港青年麥騫譽及其團隊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在人形機器人研發賽道上,香港青年麥騫譽是較早涉足的科研人員之一。走進麥騫譽位於香港數碼港的辦公室,一整排形態各異、充滿科技感的機器人列隊展示,讓人眼前一亮。這是麥騫譽在2018年與內地多個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的仿生機器人,也是內地研發生產的第一台「5G動作傳感仿生機器人」。

  主攻前瞻性技術研發

  2017年,博士畢業的麥騫譽在香港成立路邦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營產品5G動作傳感仿生機器人項目獲得2018年江門市「科技盃」創新創業大賽初創組一等獎。當年「雙創」大賽後,項目得到政策支持並進駐位於江門江海區的珠西先進產業優秀人才創業創新園進行孵化,在江海成立了一個佔地2,000平方米的組裝中心。麥騫譽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當初選擇立足灣區,在深圳、江門等地成立分支機構,就是看中了大灣區內地城市完善的產業鏈配套。

  「實際上,廣東無論是在核心零部件供給,還是生產、加工基地及產業鏈配套,以及研發人員招攬等各方面都很完善,但廣東面臨最大的難題,在於缺乏前沿的尖端的從事機器人研發的院校或科研機構。」麥騫譽表示,目前的廣東機器人產業,更多是面向傳統加工的工業用機器人研發為主,包括自己公司早期研發的「5G動作傳感仿生機器人」也是這個思路。

  然而,隨着項目研發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麥騫譽逐漸感受到前瞻性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於是從2023年開始,麥騫譽逐步走出灣區,到北京等地尋求與龍頭企業及前沿技術的合作。「得益於最新最前沿的技術支持,人形機器人的最先進零部件都集中在北京等地。」如今,麥騫譽已經將分工布局從香港研發轉向北京等內地城市主攻前瞻性技術研發、香港負責軟件算法研究及海外市場對接,生產同樣從大灣區組裝轉向內地多個城市共同加工生產。

  資金非唯一瓶頸

  回顧企業發展歷程,麥騫譽說他對此次出台的《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第一條即「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最為關注。在麥騫譽看來,新措施明確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聯合攻關,政府還將提供大額資金支持,有利於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大力度引進海外先進技術。

  針對如何加速技術落地,麥騫譽認為資金並非唯一瓶頸,實際應用場景和測試環境才是關鍵。「資本青睞風口,但科研成果需要有具體的應用場景,只有能落地、有訂單,創新企業才能生存下去。」為此,在今年的江門兩會上,作為江門市政協香港聯絡組委員的麥騫譽建議江門打造機器人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的測試中心,為企業提供真實的試錯與迭代平台,在此過程中可通過香港的國際化平台聯動研發,將「江門製造」與「香港科創」結合,生產符合全球標準的高質量產品。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