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薦人主管協會倡上調回撥機制觸發條件 杜絕新股鬥「篤手指」擾亂市場

●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創會會長鄧澔暐(中)、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榮譽顧問陳立德(左)和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秘書長李學峰(右)。 記者曾業俊  攝
●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創會會長鄧澔暐(中)、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榮譽顧問陳立德(左)和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秘書長李學峰(右)。 記者曾業俊 攝

  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宣布正式成立,創會會長暨豐盛金融集團總裁鄧澔暐昨日表示,港交所去年底刊發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IPO)定價及公開市場的諮詢文件,建議公開發售回撥機制上限由50%降至20%,同時就優化公司上市申請流程提出建議。協會認為,港交所的建議未能直接解決問題,甚至有機會造成混亂,恐導致新股定價無法反映現實情況。協會建議為基石投資者設置股份認購上限,並且調高觸發回撥的超額認購倍數門檻,將於今年3月19日諮詢期完結前向港交所遞交意見。●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業俊

  鄧澔暐指出,現時本港新股一般會分為國際配售(Placing)和公開發售(Public Offerings),90%的股票會在配售配發,其餘10%股票屬公開發售。配售對象包括基石投資者(Cornerstone Investors)及詢價圈購投資者(Book Building),港交所認為後者屬主要定價者,惟最終可獲認購的股份往往不足,因此希望通過調整回撥機制以減少公開發售投資者可以認購的股份,讓詢價圈購投資者可以認購足夠股份。

  建議基石投資者認購設上限

  然而,鄧澔暐認為,詢價圈購投資者可以認購的股份不足,是由於目前基石投資者可獲配售的股份並無上限,換言之,基石投資者可霸佔大部分配售股份。因此,協會建議為基石投資者可以認購的股份設置上限,以平衡其他投資者利益。

  此外,港交所建議,公開認購初始分配份額設定於5%,回撥上限20%;或者公開認購初始分配份額定於10%至50%,不設回撥機制;讓上市公司招股時二選一。鄧澔暐認為相關建議不能直接改善問題,反而令市場更扭曲。他指出在現行新股回撥機制下,超購15倍至100倍即會觸發回撥,公開發售部分增加至總發行量的30%至50%。

  惟自港交所推出新股結算平台FINI系統後,投資者以「新股發行股數上限」認購新股時(俗稱「頂頭槌」或「食全餐」),無需再先向券商支付大量訂金及利息,導致最近頻繁出現多隻新股「超購王」,認購額往往達數百至數千倍,情況愈來愈誇張;同時當市場鬥「篤手指」,不但令新股超購的含金量不斷下降,亦令回撥機制更容易被觸發。

  現有回撥機制令股價不符預期

  鄧澔暐表示,港交所認為現有回撥機制扭曲上市定價,導致公司股票在上市後表現不符預期,因為通過回撥機制,散戶持有的股份太多。然而,協會認為港交所上述論點暫時未有證據支持,反而回撥機制在過去20多年來行之有效,同時可惠及更多散戶,讓IPO層面更廣泛,業界對此並無太大意見,反映機制無需作大改變;但鑑於現時在FINI系統下新股容易出現「超購王」,因此應上調回撥機制的觸發條件,例如提高到150倍至1,000倍,但具體門檻應以港交所的數據統計作準。

  此外,鄧澔暐批評指,目前很多公司在申請主板上市時本身無盈利,惟在IPO時通過定價,令自身市值達20億元以上,以滿足上市條件。然而,若一間公司缺乏盈利基礎,便無法以市盈率(PE)衡量公司價值,只能靠對公司未來前景的想像以推高其市值。

  過去幾個月有多隻新股跌破底價,例如多點數智(2586)在IPO時並無觸發超購,惟在上市當日股價跌15%,目前股價累跌近80%,而這家公司正正通過「市值20億元以上」的條件上市,在上市前3年都持續虧損。

  至於協會工作目標方面,鄧澔暐表示,保薦人主管是證監會認可,作為每個IPO申請個案的最終負責人,功能是平衡發行商及投資者利益,目前本港約有200多名保薦人主管被列入證監會認可名單內。目前協會有6名創會會長及6名顧問,年資至少達十年;成員主要來自中小型保薦人公司,這些公司過去合共成功為超過140家企業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由於港交所至今仍未就優化IPO市場方案直接諮詢中小型保薦人公司,因此成立協會代表業界發表意見。協會將以個人為單位,招收獲證監會認可的保薦人主管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