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港區代表委員獻策 助力融入國家發展

●香港金融體系的融資渠道豐富,國際貿易聯繫緊密互信,十分適合擔當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和新產品發布地。圖為中環經濟核心區。 資料圖片
●香港金融體系的融資渠道豐富,國際貿易聯繫緊密互信,十分適合擔當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和新產品發布地。圖為中環經濟核心區。 資料圖片

  為國家治理注入香港智慧 促進國家與國際間互利共贏合作

  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昨日(1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兩會期間,來自香港特區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憑藉過去一年來在內地和香港聆聽的心聲以及考察調研得來的成果,凝聚成多項緊扣國家戰略全局和香港長遠發展的建議和提案,把香港社會各界的心聲傳遞到中央,從而更好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超級增值人」角色,助力國家持續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發揮香港優勢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促進便利兩地居民往來,搭建民心相通橋樑。港區代表委員的履職實踐,既為國家治理注入香港智慧,也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列車提速,以「一國兩制」事業促進國家與國際間互利共贏合作。●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國務院總理李強5日向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維護憲法和基本法確定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實「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多名港區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始終圍繞發揮香港自身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用好中央賦予香港的清晰發展定位,擦亮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金漆招牌」,透過建立「灣區標準」,提升國家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助力內地民企融資拼船出海,提升國家整體貿易營運和交收能力等,更好貢獻國家所需。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表示,要利用好香港在國際金融市場、碳信用檢測的優勢,促進公平貿易,甚至成為全球離岸人民幣碳定價中心。「當務之急,是要發展一套國際互認的碳交易機制,幫助引進綠色資本,幫助內地碳信用『走出去』。」

  全國政協委員胡劍江表示,香港金融體系的融資渠道豐富,國際貿易聯繫緊密互信,十分適合擔當內地企業「出海」的跳板和新產品發布地,倘能推動內地不同企業完善協作體系,加強與香港相關業界的交流,定能更好拼船出海。

  全國政協委員盧金榮認為,中央可支持香港打造「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統籌整合官商資源,提供金融、法律仲裁、市場信息等一站式服務,更好助力國家以開放促改革,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

  加強互聯互通,推進協同發展

  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今年兩高報告也提到推動灣區法律規則銜接,支持「港資港法港仲裁」。多名港區代表委員的建議和提案亦聚焦加強內地和香港在各範疇的互聯互通,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期望透過讓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建設進一步提速,帶動灣區創新產業群體崛起,貢獻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更美好香港。

  全國政協常委唐英年表示,中央可在閉環管理安排下,放寬大灣區內的資本流動限制,吸引海外資金通過香港平台投資內地,也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增強大灣區對內地與海外投資者的吸引力等。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梁美芬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可構建「港澳研發+灣區轉化」的科創生態,要做好物資、設備共享,加快通關速度等,並由粵港澳三地共訂區域規則,以「電子圍欄+溯源標籤」管控敏感技術,串聯「基礎研究、中試、產業化」全鏈條等,加強科創合作。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表示,香港的中藥標準受到國際認可,可爭取協同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建立一體化的中藥標準及政策,更有利內地企業「出海」,將中醫藥產業拓展至全球。

  全國政協委員蘇紹聰表示,超過480名港澳律師獲發大灣區律師執業證,助力發揮大灣區「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期望司法部未來繼續推展大灣區律師相關政策,又呼籲香港的商界與法律界攜手積極推廣「港資港法港仲裁」,進一步鞏固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助力國家涉外法治建設。

  深化人文交流,搭建民心相通橋樑

  去年,內地旅客有高達3,400萬人次南下訪港,香港市民約有8,191萬人次北上,兩地同胞雙向奔赴,展現車暢、人興、財旺景象。多名港區代表委員積極爭取促進便利兩地居民往來,深度融合兩地醫療、教育、養老等民生服務,切實提升兩地民眾的獲得感與認同感,搭建民心相通橋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順潮表示,香港的醫療技術和設備均位於國際前列,無論在醫德、醫風、管理方面都高於國際水平,內地可考慮與香港共同發展「醫療旅遊」,既為海內外患者提供極大便利,也可透過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中心,為香港經濟增長帶來新動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沈豪傑表示,內地有不少優秀大學專門培育航空、工業設計、數據科學、跨境電商、新能源汽車等創科領域人才,如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若他們未來能落戶香港的北都區辦學,與本地大學合作、互補,兩地攜手培育更多範疇的創新科技人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進程定能大幅提速。

  全國政協委員譚岳衡認為,若香港能成為內地養老資金的境外配置中心,透過多元投資將風險分散化、將收益最大化,既能助力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所帶來對養老金保值增值的龐大需求,更能為香港金融業注入萬億人民幣級別的新增量,大大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全國政協委員邵家輝表示,香港特區政府要繼續與內地協商,推進擴大內地居民來港「一簽多行」安排,使更多內地旅客能夠便捷地來港,並推展「粵車南下」計劃,先容許廣東省車輛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口岸來往香港的大嶼山,之後再研究放寬車輛行駛至市區,不僅有助於提振香港的消費市場,還能促進兩地經濟的融合發展。

  築牢國安屏障,加強愛國教育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完善維護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7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香港正在加快推進由治及興,要更加堅定維護國家安全。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表示,生物安全已成為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人民生命健康、國家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而香港在醫療技術領域的生物醫藥技術方面已達到世界水平,建議內地可與香港共同合作生產血液製品,減少內地及香港對國外血液製品的依賴,有助穩定內地及香港血液製品供應自給自足等。

  全國政協委員黃錦輝表示,香港市民日常使用的多個來自西方的人工智能系統,對國家的事情,所生成的結果往往出現偏頗,甚至扭曲,期望中央能支持推動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DeepSeek)更好進駐香港,為香港社會廣泛傳播正確的東方思維、中國文化,而非單一的西方價值觀等,透過擴闊思維提升國民身份認同感等。

  結語

  港區代表委員在過去一年積極履職,以實際行動助力中央與特區政府共建美好香港,不負中央對大家的高度信任,也彰顯香港同胞的愛國情懷與治理智慧。展望未來,在他們一直以來認真履職的基礎上,一定會繼續努力,為國家發展更好更多地建言獻策,也會為香港更積極探索新產業、新業態,讓香港在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中發揮更大作用,續寫「愛國者治港」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