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兩會精神 推展青年愛國教育

  穆家駿 全國青聯委員 灣仔區議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7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香港代表團審議。據與會者引述丁薛祥副總理指,去年《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立法補足了特區的國安短板,提醒未來要持續做好青年的愛國主義教育,要對國家有認識、有愛國的心。這充分體現了中央對香港愛國教育的重視,同時也像一面明鏡,折射出本港加強青少年愛國教育的現實需要。

  亟需強化對國情的認知

  說到香港教育,國際化特質早已深深融入其基因譜系。基礎教育方面,香港擁有國際承認的全球唯一以中文應考的文憑試;同時,眾多國際學校構成多元文化熔爐,不同課程體系培養出的學生遍布世界頂尖學府。這種開放格局促成了獨特的比較優勢:中英雙語教學環境鍛造的語言能力、國際課程體系賦予的批判性思維、法治傳統孕育的規則意識等,共同構築起人才培育高地。此外,教育制度的彈性空間為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自2012年實行「334」學制改革,香港高等教育與全球主流體系無縫銜接。職業訓練局構建階梯式升學路徑,也為不同稟賦的學生開闢了多元發展通道。

  相比之下,香港教育的國家認知體系則亟需革新強化。回歸20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學生對國情的認知、國民身份認同均較淡薄。「亡羊補牢,猶未遲也。」近幾年,公民教育課程注入了更多當代中國元素,將國家改革開放、內地脫貧攻堅實踐等鮮活素材轉化為教學資源。當學生能在課堂分析貴州「天眼」的科技創新、討論深圳前海的制度創新,國家概念便不再停留於抽象符號,而是具象為可觸摸的發展脈絡。

  構建立體化國情教育網絡

  至於憲法、基本法等組成「一國兩制」重要框架的法律文件,更需情感認同的培養。這一切需要更富創意的載體,比如可定期舉辦青少年軍事夏令營、組織參觀中央倡建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等。畢竟,愛國教育不能只局限於課堂說教,設計赴內地參訪、實習等沉浸式體驗,更利於青少年自然生發對祖國的歸屬感。而在香港全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歷史性時刻,筆者所任教的培僑中學加入以兩會精神教育為切入點,構建起立體化的國情教育網絡。這種教育實踐不僅是對「愛國者治港」原則的生動詮釋,更是為香港青少年參與國家治理體系預留接口的戰略性布局。其中,筆者任教的初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學中,教師利用自身作為內地省市政協委員的經歷,創新引入「兩會觀察員」角色扮演機制,讓學生通過模擬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履職過程,切身感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邏輯。

  站在「愛國者治港」新起點,作為香港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以更高站位謀劃國情教育。培僑中學的實踐表明,通過創新的課程設計、沉浸式的考察體驗等方式,可更好培育出兼具國家意識與國際競爭力的新時代人才。當香港青少年真正理解「國家好,香港好」的深刻邏輯時,「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必將薪火相傳、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