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科創獻港力:整合創科醫學 育創新「未來醫者」


朱葉玉如:人工智能等科技為港帶來機遇 育才爭取領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國家大力發展人工智能(AI),布局未來產業,香港要如何找準定位、搶抓機遇、貢獻國家所需?「超越其他國家,其實就是要創新。現在我們在一個很重要的(歷史)轉折點,科技和醫學的結合必須要成功。」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朱葉玉如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等科技為醫學發展創造了無比的想像空間和寶貴機遇,「創新科技與醫學的結合是國際大趨勢,我們要把握這個機會,我們有機會領跑。」發展教育、創科創新和人才培養是做成這件事缺一不可的三要素,香港有能力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醫學人才,在有關方面為國家作出很大貢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康敬 北京報道
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而建設健康中國的不斷提速,都為醫學、醫療、醫藥等方面的創新發展速度和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工智能加速科研革新醫療
身為國際知名的神經生物學家,朱葉玉如曾帶領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出首個基於深度學習的多基因評分系統,用以預測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她表示,人工智能、大數據、機械人等科技的發展,給醫療發展帶來很大發展空間。
她以在科研中對人工智能的應用為例,做完實驗後需要研究病人腦切片的改變,「以前是逐粒去數」,現在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方法「一掃就數到」,令她體會到「人工智能帶來很多革新改變,讓科研提速」。
朱葉玉如表示,創新科技和醫學的整合至關重要,科技進步為醫學發展創造寶貴新機遇,亦革新了醫療服務模式。我國臨床資源豐富、重視支持科研、科技發展迅速,能培養出有跨學科能力的創新醫學人才,「我們有機會領跑。」
「大家一定要擁抱科技,」她強調,「不能停留在傳統醫療模式,現在要利用科技讓治療病人工作做得更好。」
籌建港第三醫學院 着重AI應用
香港科技大學有意籌建香港第三間醫學院,朱葉玉如分享,自己20多年前與港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一起去美國的醫學院交流,「當時我們就覺得,科大作為香港第一間研究型大學,我們在醫學教育方面、醫學技術創新方面,一定可以作出貢獻。所以我們去取經。」
當時,港科大建校僅約十年,「我們想把基礎打好。做醫學院沒有這麼容易,科大現在33年,有很好的基礎,我們在科研領域、知識轉移、培養創業人才等方面都做了很多成績。」
朱葉玉如表示,港科大有能力幫香港和國家做得到醫學教育的創新,推動醫學和科技的結合,抓住當前這個時不我待的歷史機遇。培養創新醫學人才不可以用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是用創新的、面向未來的醫學院教學模式才能做到。港科大對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方面,都注重推動對人工智能的應用,形成科大老師和學生善用前沿科技的能力。
以病人為本擁抱科技
她強調,港科大希望培養「面向未來的醫學人才」,「要懂得科技的重要性,擁抱科技,有研究的思維,以病人為本,學生一定要非常有臨床經驗,明白科技為什麼對病人治療起作用,所以我們要在課程中融入科技元素。」
「香港的定位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國際專上教育樞紐,香港也是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我們要有研究型、創新型、國際化、面向未來的醫學人才,建設好這個生態系統,我們的定位一定成功。」朱葉玉如表示:「我重視香港科技大學申請醫學院,是因為我真的覺得這是香港可以貢獻國家很重要的範疇,也可以幫助香港經濟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