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觀察】中國科創崛起中的香港力量

  全國兩會剛剛閉幕,DeepSeek引發的人工智能熱潮還未消退,來自生物醫藥領域的一款國產創新藥又成功「出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在兩會「委員通道」上提到,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企業康方生物自主研發的創新藥依沃西,擊敗全世界最暢銷的抗癌藥,震撼全球新藥研發界。梳理兩家企業的成長過程發現,無論是DeepSeek還是康方生物,背後都有香港的助力。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科技大學校長葉玉如在兩會上透露,DeepSeek公司其中一個創始人正是香港科技大學培養的博士生,這讓她倍感自豪。康方生物則受益於港交所上市規則的創新:2018年起,允許未實現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兩年後,仍處於虧損中的康方生物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其創新藥研發關鍵期的資金需求得到極大滿足,自主研發很快取得突破。

  不難發現,兩家企業的成功,香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全球金融中心的優勢發揮了顯著作用。事實上,從DeepSeek到康方生物,從商湯科技到大疆無人機,中國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機器人、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電子設計自動化)核心軟件、量子科學等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都有香港直接孵化或幕後賦能的領軍科技企業。

  以常年被歐美「卡脖子」的「芯片之母」EDA行業為例,從香港中文大學EDA實驗室走出來的三位博士生,在導師的帶領下打破國際壟斷,推出的EDA工具性能全球領先。如今,奇捷科技的EDA工具已經服務了幾乎所有的中國頭部芯片企業,並實現較大規模出海。這些成功案例的出現並非偶然。香港擁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加持,又有科研、金融、專業服務、全球舞台等諸多獨特優勢。如果說內地是多面手,那麼香港便是特長生。這些企業的崛起,正是國家圍繞科技創新的系列布局與香港獨特優勢協同的結果,推動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雙向奔赴」。我們要看到,兩地科技創新合作潛能尚未完全挖掘出來。正如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姚祖輝所言,搭好香港科研和內地產業間的橋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科技成果轉化平台覆蓋面還不夠廣,香港科學家和內地產業聯動還不夠緊密,推動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體制機制仍待進一步優化,產業界甚至政府部門「賺快錢」的思維定勢依然部分存在。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是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工作任務。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這些目標任務便是國家當前和未來的需求清單。過去兩年,特區政府密集推出創科政策,讓人看到了香港的決心和努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又迎「十五五」謀篇布局關鍵節點。站在新起點上,相信香港不會僅滿足於「超級聯繫人」角色,必定會努力成為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超級增值人」、「超級合夥人」,積極融入主動作為,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為國家作出貢獻。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