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院派藥月底推新招減浪費 措施分兩階段實施 年可慳數以千萬元開支

●醫管局宣布,本月底起將分兩階段實施善用藥物資源新措施。左起:鄧耀鏗、崔俊明。 香港文匯報記者洪澤楷  攝
●醫管局宣布,本月底起將分兩階段實施善用藥物資源新措施。左起:鄧耀鏗、崔俊明。 香港文匯報記者洪澤楷 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2月8日報道部分公立醫院大手筆配藥,有病人獲發大包不必要的藥物造成浪費。 香港文匯報PDF版面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2月8日報道部分公立醫院大手筆配藥,有病人獲發大包不必要的藥物造成浪費。 香港文匯報PDF版面圖片

善用藥物新措施
善用藥物新措施

  香港文匯報記者上月直擊部分公立醫院大手筆配藥,有病人獲發大包不必要的藥物造成浪費,獲醫院管理局的迅速回應,宣布分兩階段實施善用藥物資源新措施,包括由本月24日起,所有出院、專科門診及普通科門診病人每次只會獲配發不多於24個星期的藥物;處方多於28天的「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系統將自動設定配發量為處方的25%。到今年第四季,醫管局將實施次階段措施,屆時病人將獲發一次性8星期配發量的「有需要時服用藥物」,或按需要每8星期覆配相關藥物。醫管局預計,新措施可減少10%慢性病藥物及65%「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的處方。兩階段相繼實施後,每年能節省數以千萬元的藥物開支。●香港文匯報記者 洪澤楷

  據香港醫管局統計,2023/2024年度的藥物開支為131億元,比2021/2022年度增加超過30%。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鄧耀鏗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等傳媒訪問時表示,其中有三分之一用於住院或出院病人的藥物,餘下用於門診病人,而門診病人中用於專科的藥物佔比達90%。

  近65%病人無須再獲覆配「撲熱息痛」

  他表示,「有需要時服用藥物」有較大可能出現處方藥物數量與病人實際需求不符的情況,該類藥物較慢性病藥物更容易出現浪費的情況,「例如止痛藥『撲熱息痛』,其實根本近65%病人無須再獲覆配。」

  鄧耀鏗引述香港大學一項研究指,安老院舍長者因為慢性病而經常獲配長期藥物,但長者病情容易出現變化,變化後或不需再服用止痛藥與治療便秘等已配發的「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結果造成藥物浪費。因應該情況,醫管局將分兩階段實施善用藥物資源新措施。

  首階段將由本月24日開始,屆時所有出院、專科門診及普通科門診病人每次均只會獲配發不多於24星期的藥物;若病人獲處方多於24個星期的藥物,醫管局會安排病人分期覆配相關藥物。

  在「有需要時服用藥物」方面,醫管局規定如處方多於28天,系統會自動設定配發量為處方的25%,醫生亦可按臨床需要調整實際配發量。醫管局總藥劑師崔俊明解釋,「假設處方3個月(有需要時服用)藥物,即90粒藥,實際上只向病人派發約23粒藥。當然,醫生可根據不同需要調整至25%、50%,甚至100%。」

  次階段新措施預計於今年第四季實施。屆時,醫管局將進一步減少配發「有需要時服用藥物」,病人只會獲配發一次性8星期的數量。但如屬長期需要服用該類藥物的病人,則會按需要每8星期覆配一次。

  崔俊明預料部分慢性病病人會根據病情調整長期藥物,有助減少10%慢性病藥物的處方,「覆配藥物時可因應需要跟進病人用藥情況,有需要時可轉介藥劑師診所,由藥劑師為病人提供藥物指導服務。」在新措施下,病人根據需要領取「有需要時服用藥物」,可節省約65%相關藥物的處方,同時避免家中存放大量剩餘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