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創作一幅「母子合影」 畫家馬玉江以作品延續愛

●馬玉江《母與子(35歲)》的背景為維多利亞港。
●馬玉江《母與子(35歲)》的背景為維多利亞港。

●馬玉江與母親唯一的一張合影。 主辦方供圖
●馬玉江與母親唯一的一張合影。 主辦方供圖

  對藝術家馬玉江來說,每年創作一幅與已故母親的合影畫,既是創作了一件藝術作品,又是一種信念;既是一個任務,也像一種宗教信仰。而匯集馬玉江8幅《母與子》的全新個人展覽《愛如初》正在安達人壽藝廊展出,其中過半作品為首次公開。

  馬玉江的創作靈感源自一張1歲時與27歲母親的珍貴合照,母親在他3歲之時與世長辭;為紀念母親,自2009年起,他每年均會繪一幅母子肖像,從自己1歲開始逐漸成長至37歲,而母親的容顏永遠定格於27歲。

  馬玉江在解釋《愛如初》系列作品的意義時表示,在佛教中,「如初」意為「如同當初」,他通過每年的繪畫「回到當初」,與27歲的母親相遇。

  雖已不記得母親的確切模樣,但他反而通過繪畫,偶爾能想起她的樣子。他表示,繪畫是一個從零到有的過程。在繪畫中,他需要一點點地構建母親的顴骨、鼻子等特徵,因此,他有時會突然回憶起母親某些部位的確切形態。這一系列作品目前不作出售,他計劃等到40歲時,將40幅作品集中做一次特別的展示。

  合影背景勾勒成長軌跡

  今次展覽的8幅《母與子》,分別描繪了馬玉江1歲、6歲、12歲、23歲、28歲、32歲、34歲、35歲與母親的合影,不同的合影背景更反映了馬玉江的成長軌跡。比如12歲的合影是馬玉江從小學畢業照上取下自己的形象,背景是當年的學校。而在23歲的合影畫中,馬玉江剛大學畢業,赤裸上身開懷大笑,背景是他當時學習和創作的地方——北京燕郊。32歲的合影在長洲,因為當時受疫情影響不能外遊,馬玉江在畫面中拿着一個酒瓶,顯得有些憂愁。35歲合影的背景是維港,马玉江表示,那天他在尖沙咀出席一个晚宴,所以穿着正装。

  藝廊內的一整面白牆上,是馬玉江要為37歲創作的《母與子》,該幅母子合影的背景為維多利亞公園。馬玉江將每周日來到藝廊,現場創作這一系列的最新畫作。

  祖籍山東的馬玉江從23歲起在港生活,在創作23歲的《母與子》時,他對在港居住的周邊還非常陌生,不知道去哪裏買畫材,但《母與子》的創作又亟待於當年完成。最後,他請樓下五金店的阿婆幫他做了一張鐵製的畫板,這也是他唯一一幅用鐵畫板的畫。

  他表示,在港生活與他之前在農村的經歷截然不同。他剛來香港時,由於地方小沒辦法畫畫,就寫了一些詩,這些詩歌傳達了他壓抑、寂寞的情緒,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感,這也是香港最初帶給他的感受。後來,香港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對他的繪畫風格產生了影響,使他的筆觸更強烈,造型上也有了一些變化。

  馬玉江在大學習讀公共藝術,但他感到許多「公共議題」都離自己的生活很遠,因此,他開始挖掘自己的獨特經歷,並為這種創作方法起名「做生活」:「這與日常的生活是不同的。做生活首先是一個概念,是扭轉了之前的生活路徑而做出的行動。」另一方面,他的創作往往也是長時間持續的項目,是他對某個主題的深入探索。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小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