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遺體器官捐贈率 平均百萬人僅不足4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茗)香港醫學會昨日宣布下月13日復辦因疫情停辦4年的器官捐贈推廣步行活動「春耕行動2025」。香港醫學會指出,過去兩年遺體器官捐贈率跌至平均每百萬人不足4人,不少病人因為無法得到合適器官移植而離世,醫學會呼籲市民登記器官捐贈,與家人溝通意願,突破香港器官捐贈率偏低的困局。
現年51歲、從事IT銷售及研發的顏希煊,2019年發現肺部纖維化,肺功能只剩約10%至15%,之後轉介至公立醫院繼續治療。病情惡劣時,他需24小時依賴呼吸機維生,其間步行、食飯、洗澡都感到艱難,更影響胃口,體重由最高峰時的108公斤,跌至接受移植手術時的不足60公斤。
他形容,在獲器官捐贈前3個月感到人生灰暗、沒有曙光。熬過兩年的焦急等待,早前終成功進行肺部移植。「如果沒有這次肺移植,我可能已經無法站在這裏。」
今年最新數據顯示,器官捐贈的登記人數僅約39萬,遠不足以應對需求。數據顯示,香港每日有超過2,000名病人輪候器官移植,不過,2022年平均每百萬人口僅4.7名遺體捐贈者,僅為西班牙(46.0)和美國(44.5)的十分之一。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名譽會長周嘉歡指,香港在2022年成為全球遺體器官捐贈率最低的地區之一,2023年更進一步跌至每百萬人只有3.2人的歷史新低,去年則為每百萬人只有3.9人。
有關跨境器官移植互助機制恒常化問題,周嘉歡表示,目前「特事特辦」機制牽涉的人數較少,相對容易有成果。而恒常化則需要航空公司、海關、各個醫院對制度和流程的熟悉,涉及培訓和流程,以歐洲跨境分配器官機制為例,也是以鄰近國家地區優先,香港與內地的恒常機制可朝這個方向發展,先與內地建立恒常機制。
「春耕行動」步行活動下月復辦
為喚醒社會關注,香港醫學會下月13日復辦「春耕行動」步行活動,路線由中環海濱延伸至灣仔海濱,提供200名額,要求每位參加者需要動員5位朋友登記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本周五(14日)截止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