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倡上調回撥機制觸發條件
港交所(0388)正為優化首次公開招股(IPO)定價及公開市場規定進行諮詢。本港認可保薦人成立的香港保薦人主管協會,創會會長暨豐盛金融集團總裁鄧澔暐昨表示,現有新股回撥機制容易扭曲上市定價,導致公司股票在上市後表現差強人意,因為通過回撥機制,散戶持有的股份太多。
港交所建議,公開認購初始分配份額設定於5%,回撥上限20%;或公開認購初始分配份額定於10%至50%,不設回撥機制;讓上市公司招股時二選一。鄧澔暐認為,相關建議不能直接改善問題,反而令市場更為扭曲。在現行新股回撥機制下,超購15倍至100倍即會觸發回撥,公開發售部分增加至總發行量的30%至50%。
協會認為,回撥機制在過去20多年來行之有效,同時可惠及更多散戶,讓IPO層面更廣泛,業界對此並無太大意見,反映機制無需作大改變;但鑑於港交所推出新股結算平台FINI系統後,在現時FINI系統下,新股容易出現「超購王」,故應上調回撥機制觸發條件,例如提高到150倍至1,000倍,但具體門檻應以港交所的數據統計作準。
港交所建議透過降低公開發售部分回撥上限,解決參與簿記建檔(Book building)投資者配售不足問題,但並無就基石投資者配售部分設上限,造成國際配售及公開發售部分「不夠貨」的先天缺陷。協會建議,公開發售回撥機制上限由50%降至20%。
IPO超購含金量下降
鄧澔暐認為,由於目前基投可獲配售股份並無上限,換言之,可霸佔大部分配售股份。因此,協會建議為基投可以認購股份設置上限,以平衡其他投資者利益。
此外,FINI系統推出後,投資者以「新股發行股數上限」認購新股時(俗稱「頂頭槌」或「食全餐」),無需再先向券商支付大量訂金及利息,導致最近頻繁出現多隻新股「超購王」,認購額往往達數百至數千倍,情況愈來愈誇張;同時當市場「鬥篤手指」,不但令新股超購含金量不斷下降,亦令回撥機制更容易被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