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香港發展的新時代使命\吳志斌

  國務院總理李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港澳部分提出「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重申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等內容。更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港澳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這是中央賦予香港的一項重要任務。

  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參加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聯組會時表示,「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區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帶領下,香港、澳門發展實現新突破、呈現新氣象。」「我們要擔當起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的重要使命,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築牢維護國家安全屏障,鞏固提升港澳獨特地位和優勢,推動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無論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還是「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中央對香港的殷切期盼不僅是希望香港可以發展得好,更希望香港的繁榮穩定可為國家的發展增值助力。為國家發展增加香港的一抹底色,這不僅是香港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更是港澳作為中國現代化故事重要一環的自覺使命承擔。在筆者看來,香港的發展價值性離不開三個動詞──穩住、創新與堅守。

  「穩」指的是穩住目前穩定和諧的發展局面,更指的是穩住發展的信心和自信,尤其是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我們越要有底氣、定力地做好自己的事務。

  丁薛祥副總理指出,過去一年很不尋常,中國式現代化面臨很多考驗,儘管國際局勢「風高浪急」,但我們要看到「四個沒有變」:一是經濟回升良好的態勢沒有變。二是經濟轉型的趨勢沒有變。三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強勁勢頭沒有變。四是經濟發展越來越興旺的趨勢沒有變。

  創新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

  以不變應對萬變,以不變創造質變。回望香港這一年,經濟是穩中求進,社會局面是穩定中推進人心彌合。2024年香港經濟錄得溫和增長,全年增長為2.5%,失業率維持在約3.1%的較低水平。去年本港資產市場氣氛好轉,港股累計上升約18%,恒生指數回升至2萬點水平。經濟回溫回穩也進一步促進了香港搶人才的自身吸引力。根據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排名由2023年的第16位大幅上升至去年的第9位,重返十大之列。局面穩,人心定,人才足,香港發展「穩」得很。

  「創」指的是創新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香港目前最需要的是從內到外地實現發展的方式、結構、思維的創新。

  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在接受《大公報》專訪時指出,在「一國兩制」下,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將是香港未來創新和技術發展的四個關鍵領域。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是中外資本、技術、知識和人才的交匯點。尤其是得益於透明獨立的法治體系和開放自由的金融市場,香港成為了海內外企業投資落戶的「香餑餑」。但是香港傳統的功能定位在鞏固提升之際,也必須積極主動地尋找新的刺激點。尤其是我們不僅要將科創作為香港發展的目標,更是要作為經濟轉型的手段。

  堅守根本推動高質量發展

  最後是要堅守國本,這也是港澳發展使命的「重中之重」,是基石、更是根本,更涉及到了如何在堅持不懈地「維護高水平安全」之際,銳意創新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問題和辯證關係。

  習近平主席去年十二月在澳門發表的重要講話指出:「『一國兩制』具有顯著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是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的好制度,是服務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好制度,是實現不同社會制度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好制度,必須長期堅持。」港澳發展必須具有全國的格局、全球的視野,港澳應把自身發展放在國家的大局下謀劃,思考如何在維護國安的基本底線之上,更為積極主動地貢獻國家、助力國家。愛國愛港者始終都是建設香港、內聯外通的主力軍,是香港發展建設的當家人,更應該以捨我其誰的責任感推動愛國愛港教育,更應該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為香港的發展繁榮出謀劃策。

  在中美關係趨於緊張的大背景下,香港作為連接東西方金融、文化和技術交流的重要橋樑,其穩定與發展對於世界和平與繁榮具有重要意義。香港發展得好,不僅是對國家的承諾,更是對自身的期許,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