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港心/強化「香港智造」 實現彎道超車\謝承潤

  全國兩會勝利閉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一系列目標和要求,傳遞出的信息令人振奮。報告將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突出位置,強調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中國智造」的代表雷軍、周雲傑在首場「代表通道」上同時亮相,體現出製造業作為立國之本,更凸顯在當前的國際競爭格局下,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的核心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提升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筆者認為,在當前的背景下,強化發展以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科技、半導體、新材料等為代表的「香港智造」,將成為香港升級轉型,融入國家創新發展大局的關鍵。

  融入國家大局「憑風借力」

  首先,「中國智造」加速走向全球,為「香港智造」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過去一年,國家經濟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為代表的中國科技力量,正顛覆國際市場格局,展現出科技創新的強大動能。小米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與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傑頗具代表性,前者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發展的代表人物,後者則體現了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成功。這對香港的轉型發展有着巨大的借鑒意義。

  更重要的是,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由治及興的必然選擇。隨着中國製造業進入以自主創新引領全球產業變革的新階段,「尋尖─攻尖─拔尖─頂尖」的路徑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不斷複製、加速實踐,香港只有融入國家創新發展大局,才能「憑風借力」,實現彎道超車。

  第二,強化「香港智造」,是香港聚焦自身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方向。香港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但受限於土地、資源等制約,製造業發展是公認的短板。隨着國際經濟形勢變化,香港的傳統產業受到一系列挑戰,迫切需要找到轉型的新方向、新動能,以高科技含量、智能化、綠色化為特色的先進製造業,成為必然之選。

  在中央支持下,香港近年加快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特區政府除了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推出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外,年內還會推出「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並將通過100億港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也宣布預留10億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相信隨着一系列措施逐漸落地,香港在「智造」領域必將大有作為。

  第三,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並支持香港深化國際交往合作。香港可用好自身內聯外通的優勢,成為「中國智造」的「示範區」和「放大器」。

  隨着北部都會區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加快建設,未來香港應加強與灣區內地城市的製造業合作,結合自身在基礎研究和金融等專業服務上的優勢,發展出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智造」之路。一方面,香港既可發展以小批量、高價值、定製化為特點的先進高端產品製造;另一方面,可加大與內地尤其是灣區內地城市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大力發展中試基地,向國際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展示中國科技的最新成果。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開展「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之年,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說,香港將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更好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和香港獨特的國際化優勢,打開發展新天地。期待未來「香港智造」也能與今天的金融、貿易等行業一樣,成為代表香港的又一張「名片」。

  全國青聯委員、香港政協青年聯合會副會長、北京市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