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彎/為青年排憂解困\關 爾
當「催婚催生」成為家族群聊的保留節目,當「三胎政策」和「育兒成本」在熱搜榜上反覆橫跳,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拋出的一套「婚育大禮包」,可謂一場排憂解困的「及時雨」,政策一經發布就引發公眾熱議。
當前社會低生育率的背後,是年輕人對「生得起、養不好」的擔憂和疑慮。此次報告直擊痛點,通過發放育兒補貼、擴大普惠託育服務,緩解經濟壓力;推動「託幼一體化」,讓職場父母不再因接送難題焦頭爛額;更引入「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失能老人照護兜底,間接解放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這些政策構成的「生育友好生態鏈」,正在逐漸將育兒成本從家庭賬簿分攤到社會賬本。
除此之外,報告還針對教育公平、就業保障等青年人關心的問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通過推進優質本科擴容和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緩解升學競爭壓力;通過強化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推動工資分配向生產一線和急需緊缺的技能人才傾斜,「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承諾,有望重塑「唯學歷論」的社會評價體系。
面對每年一千多萬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洪流,政策制定者選擇「疏堵結合」:一邊加固傳統就業的堤壩,一邊開掘新興領域的河道。人工智能是當前最炙手可熱的賽道,人形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DeepSeek技術全球出圈,這些案例不僅是技術突破的象徵,更意味着年輕人完全可以在新終端研發、場景落地中成為弄潮兒。有鑒於此,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從智能網聯汽車到AI手機,從低空經濟到醫療健康,鼓勵青年人才「放手去闖」。
這一系列與青年相關的政策出台,本質上是一場社會系統升級。它不再將年輕人的困境視為個人能力的考題,而是承認結構性問題需要系統性回應,並以精準的政策設計,為青年群體架起一座排憂解困的橋樑,從教育公平、就業保障到生育支持,勾勒出一幅充滿溫度的社會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