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東盟遇三大挑戰 合適拍檔最難找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蔡競文)隨着大灣區企業積極向外拓展,尋覓具規模的市場和低成本的生產基地,東盟成為大灣區企業重點發展的海外目的地。然而,在貿發局上月底發表的最新《大灣區供應鏈多元化:聚焦東盟、香港和內地的聯通性》報告顯示,企業認為難以找到合適或具備相關能力的當地服務提供者(32%)為最大挑戰,同時也關注數據安全問題(25%)和難以找到具備所需專業知識的人才(25%)。

  港企關注數據安全

  報告還顯示,去年調查所反映的主要挑戰,即難以掌握當地的外商投資政策及法規和文化 / 語言障礙,情況則似乎正逐步改善。然而,對消費品行業而言,文化 / 語言障礙仍然是他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對工業製品行業而言,當地競爭也是重點關注的因素。商業、專業及金融服務類企業則較關注監管制度。房地產、酒店及建造業企業與科技、 媒體及電訊業企業則表示在掌握當地的外商投資政策及法規方面遇到較大挑戰。

  就香港企業與大灣區內地5個城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中山)的企業而言,兩者同樣認為尋找合適的服務提供者是最大挑戰。不過,香港企業較關注數據安全與東盟市場分散等問題,而內地企業則表示在文化/語言及尋找合適人才方面遇到較大挑戰。

  73%企業續拓東盟市場

  綜合而言,最新報告的受訪企業皆對東盟的各項功能抱持充分信心。未來3年,近84%的受訪大灣區企業計劃維持或擴大在東盟地區的生產或採購業務,以加強供應鏈韌性,較2023年的31%上升超過50個百分點。另外,73%受訪企業表示將在東盟地區維持現有或開展市場銷售業務,顯示企業仍然對東盟龐大的市場潛力感到樂觀,但較2023年的85%減少12個百分點。同時,有近七成企業表示會在東盟進行業務融資,有過半受訪企業表示將在東盟地區繼續營運或新設地區辦事處,以深化區內業務。另方面,也有過半企業表示會開展研發業務,以開發適合當地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