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粵港可共創中藥新品牌助力拓新市場

●李應生指,中醫藥是歷代祖先累積保存的智慧和經驗。圖為國慶 75周年中醫藥博覽嘉年華。資料圖片
●李應生指,中醫藥是歷代祖先累積保存的智慧和經驗。圖為國慶 75周年中醫藥博覽嘉年華。資料圖片

●李應生建議粵港兩地中醫藥企業可聯合打造由香港驗證的中醫藥品牌。 香港文匯報記者康敬  攝
●李應生建議粵港兩地中醫藥企業可聯合打造由香港驗證的中醫藥品牌。 香港文匯報記者康敬 攝

  李應生冀向學生推廣中醫治未病理論 助識產業前景傳承瑰寶

  中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文化自信是傳承發揚中醫藥的底氣。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兩地中醫藥企業可以聯合打造由香港驗證的中國某中醫藥品牌,除了有產品自身經濟效益外,還會帶動到很多周邊行業發展,如包裝設計、運輸物流等,經濟效益不只在粵港澳大灣區,更可輻射到全國不同中藥材產地。同時,要守護好中醫藥的核心藥方,實現產業的傳承、創新、升級,就需要培養行內人。他希望更多年輕人認識中醫藥,加入中醫藥行業,建議在青少年生涯規劃中,加強中醫藥傳承的元素,讓學生透過多元活動培養對中醫藥的興趣,同時認識到中醫藥產業發展前景無限。 ●香港文匯報記者 柴婧、康敬 兩會報道

  談到中醫藥,李應生難掩自豪。他表示,中醫藥是歷代祖先累積保存的智慧和經驗,是健康與文化的結合,因而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產業。中醫藥中包含深奧的智慧,例如一根人參加熱與否效果就可以截然不同。中醫藥還有很多秘方,這些都是珍貴的文化瑰寶。近年,有中藥老字號被外國財團收購,令他感到十分惋惜。

  青年入行 有助創新走向世界

  要減少這樣的遺憾發生,李應生認為,不能單以經營生意的視角看待中醫藥產業,而是要重視其文化價值。一方面,要加大對中醫藥企業擁有珍貴藥方的普查了解,以及對企業經營狀況的把握和及時的扶持,另一方面更要加強培養年輕一代對中醫藥在文化傳承與保育方面的認識和重視,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是「寶」,「這些藥方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資產之一,不可以輕易賣給外國。」

  要扎實做好中醫藥行業的傳承與創新,他表示,中醫藥產業涵蓋的範圍多元,藥的種類繁多,可以深耕的領域亦多,中成藥、動物藥和植物藥等各有不同,科研、經營貿易等也都和中醫藥產業相關,因此要從青少年生涯規劃做起,希望下一代更加了解中醫藥行業,認識到行業的廣闊發展前景,透過下一代的加入,讓中醫藥產業進一步創新,走向更大的世界舞台。

  校企合作 開辦課外研習活動

  李應生認為校企合作、開設中醫藥相關的實習崗位,以及逐步普及中醫治未病的健康理論等,都是引導學生認識中醫藥的好方法。他並建議,舉辦行業專題交流講座,提供職業規劃諮詢,協助年輕人挑選發展前路方向;開設內容由淺入深的中小學中醫藥文化課程,幫助學生自小對中醫藥有基本認識;開設中醫藥課外研習活動,增添學習興趣;鼓勵青少年多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多學習外語,為將來中醫藥在國際化發展路上,增添一支生力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又提到港澳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李應生認為,這是傳統中醫藥產業的現代化發展機遇。很多年輕人可能抗拒傳統中藥,覺得中藥老土、味道又很苦,不夠潮流。因應這個市場需要,產品研發變得更加年輕化,像中醫的藥食同源、中藥日常小零食阿膠糕等都在市面上受歡迎,業界更多思考將服藥、包裝模式更加創新,這方面可進一步在大灣區聯動發展。

  併船出海 定期赴各地辦展銷

  大部分中藥材的主要產地不在大灣區城市,所以香港與其他內地省市的產業一直有合作。利用香港優勢,與他們併船出海,是順勢而為,也是善用香港優勢。他建議定期在不同海外市場舉辦中醫藥展銷會,協助中小企業併船出海,增強中醫藥國際知名度,並提供海外貿易信息和法規,助力開拓新市場,並建議設置大灣區中醫藥專項投資顧問單位,跟進國內外中醫藥意向落戶的企業。

  除了中醫藥產品自身經濟效益外,李應生認為該產業的發展還會帶動很多周邊行業發展,如機械、包裝設計、廣告推廣、運輸物流等。以產品包裝為例,其中就大有講究。

  他分享道,自己曾經要推廣一款內地蜂蜜,產品包裝很漂亮,但經過長途運輸到港後,就出現包裝破損的現象。因此,每個相關行業都有自己的考究,要讓一個中醫藥產品成功出海,就需要相關行業對自己領域的研究和發展,同時也會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