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資本】定長期目標做好認證 引「耐心資本」挺初創


資金資本的投入是加速創科產業的重中之重,本身是資深創投人冼漢廸分析,經濟結構的慣性與社會文化的保守性,是香港創科發展面對的掣肘。
他解釋,香港過去經濟的成功建基於金融、貿易等傳統產業,創科因為「回報周期長、風險高」而被邊緣化,「企業和資本更願意去玩熟悉的『遊戲』,也不願冒險進入未知領域。」雖然香港整體創新投入近年保持增長,但企業研發投入佔比反而由2020年的45.2%下降至2022年的39.6%。
冼漢廸提到,剛於去年施政報告宣布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就是通過市場化運作引導民間資本發揮槓桿效應的重要措施。他建議借鑑杭州模式,革新資金供給機制,以政府引導基金撬動社會資本,推動香港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鏈。
他又建議應善用大灣區內的資源,以雙幣和跨境架構為深港科創項目提供全周期資金支持,「未來可探索更多跨境融資合作,吸引灣區資本投入香港創科。」
倡競爭機制激發科研活力
冼漢廸強調,香港需要正視「耐心資本」不足的問題,建議特區政府應建立科技企業分級認證,按研發能力、創新水平、市場潛力等維度,提供差異化稅務優惠、補貼、融資支持等,並規劃「特區重大科技項目」,如人工智能標準、半導體製程等關鍵技術領域,通過揭榜掛帥方式吸引國內外頂尖團隊參與,以競爭機制激發科研活力。
梁琥認為,香港應借鑑的杭州有關「耐心資本」經驗,建立可聚焦港深科創協作設立基金,並設定15年超長周期的目標,支持具潛力的初創長遠成長,同時引入「里程碑式注資」,讓科企每達成一個技術突破節點,就可自動觸發下一輪融資,助業界積蓄發展動力。
羅文君指出,香港支持創科的資金,多以項目形式撥款為主,缺乏類似杭州「從1到10」的持續資本護航,難以覆蓋科企成長從研發、產能擴張及市場拓展不同規模階段的需求,而不同基金往往要獨立申請,企業需重複提交技術文檔及財務預測,對中小企業團隊更耗費大量時間用於填表,認為應予以整合,並放寬資金使用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