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議會倡工程最多「分三判」 指截至去年底六成地盤獲4S標籤 盼今年擴至全部工地

特區政府近年積極鼓勵建造業界引入科技。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昨日表示,業界會順應AI時代,善用科技手段,減低工人作業風險。去年由特區政府與議會聯合推出4S「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截至去年底已有約60%(500個)香港地盤取得4S標籤,今年希望擴展至全部工地。他認為,行業長期存在分判層級過多的痼疾,構成安全隱患,「我們的經驗是分判商愈多,管理就愈困難,所以希望分判最多三層就已經足夠,以保障工程的安全質素。」●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建造業議會昨日舉行傳媒茶敘,議會將今年定為「專業精神年」,呼籲業界在不同工作範疇發揚專業精神,提升建造安全。何安誠表示,經過業界共同努力下,已將業內發生的死亡事故由前年的20宗減至去年13宗。
他強調,減少分判商層級是行業共識,政府工務工程早前已確立制度,總承建商以下分判不得超過兩層,私人市場方面,業界普遍認為「分三判」屬可行,相信可以幫助行業提升專業。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到,建造業議會將出資約1.5億元,資助建造業界為合共約2,500個工程、建築、測量、規劃及園境的學位課程畢業生提供在職培訓,協助更多年輕人獲取專業資格。何安誠介紹,每名獲批的建造業青年專才每月將獲得5,000元津貼,津貼期由今年7月1日至2026年6月30日,相關建築公司須於整個津貼期內僱用青年專才,人數不得少於獲批名額。
合資格申請者包括35歲以下 、未曾考獲專業資格,且沒有收取其他津貼者,「香港幾間大學每年合共約有1,000名本地相關畢業生,他們受訓約3年就可考取相關從業資格,2,500個名額並不是全面包底,只是提供部分資助。」他強調,計劃旨在於行業艱難之際,給僱主信心,挽留人才,因為年輕人才是行業未來。
私人工程或小陽春 料續有生意
在行業長遠發展方面,何安誠形容,預算案為業界帶來一顆定心丸,特別是政府未來的基本工程開支,將由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至1,200億元,「對整個行業而言是好正面、好興奮的消息。接下來幾年,行業真的有前景,私人工程市場雖有下滑,似乎亦有小陽春,相信接下來都會持續有生意。」
續投資吸引留住年輕人才
他強調,業界會繼續投資科技、投資人才,扭轉公眾以往對建造業的不良觀感,吸引及留住年輕人才。
被問及如何解決從業員老齡化問題,建造業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寧表示,現時建造業註冊工友平均年齡為47.6歲,其中10%工人超過65歲,「年輕化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希望可以一路慢慢下調,至少令平均年齡停留於現在水平不會繼續惡化。」議會每年會進行人力預測,以目前工程量計算,相信很多工種仍有需求,他舉例指仍欠約7,700名建造工人及1,700名機電工人。
對有工人反映開工不足,鄭定寧表示,本港約有66萬名註冊建造工人,當中約39萬人常態在地盤工作,較活躍的約有31萬人,其餘8萬人屬普通工人,議會正加緊培訓普通工人,令他們成為技術工人,「其中約4萬名工人還可轉型成為『一專多能』工人,由目前工作量較少的工種轉換至工作量較多的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