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決策人文關懷 AI無法取代醫生

●西安一家醫院醫生借助AI進行診斷。
●西安一家醫院醫生借助AI進行診斷。

  日前廣東一名醫學博主在網上發帖稱,自己為病人開出治療方案,對方查詢DeepSeek後提出質疑,他又查了一遍指南,結果發現指南更新了,他崩潰地自嘲道「天塌了」。無獨有偶,北京的一位醫生亦發視頻稱,用DeepSeek幫忙診斷一位超複雜腦瘤患者的病情,它僅用18秒時間,給出了一份令人驚艷的答卷。這位醫生表示,DeepSeek的水平至少相當於一個省級三甲醫院專家的水平,患者用它應該比較靠譜。

  「在醫療領域,AI只是一種輔助,它不會取代醫生。」全國人大代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黨委書記呂國悅所在的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不久前剛剛完成了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開啟了AI在醫療數據處理、臨床決策支持等領域的探索。在他看來,AI承擔的是數據分析、快速篩查、預測分析和標準化工作,而醫生的核心價值則體現在複雜病例決策、人文關懷和倫理把控等方面,AI還取代不了醫生。

  為患者負責 嚴禁「AI處方」

  根據公開報道,內地有不少醫院已經在診療過程中部署了AI輔助,但無論是醫院還是醫生,均對AI的使用十分謹慎。湖南省醫保局近日在通知中,明確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當地多位業界人士表示,嚴禁「AI處方」並不是禁止使用AI技術,這既體現了醫療工作的科學嚴謹,更是為患者生命負責之舉。

  「體驗很新鮮,但我卻怎麼也不敢放心。」前兩天因為血壓不穩,西安高校教授黨輝體驗了一次AI醫生輔助治療。在他看來,AI在醫療專業領域的引入,後續會出現不少新的法律問題。「醫生是責任主體,那AI呢?」黨輝表示,倘若AI的診斷結果被視為有效的醫療建議,主治醫生或患者因遵循AI建議而遭受損害,出現醫療事故,法律將如何界定責任?開發者、醫院、醫生及患者間的責任歸屬問題還沒有可供遵循的準則。「此外由於醫療AI訓練需使用海量患者數據,可能導致醫療數據洩露和侵犯患者隱私等倫理問題,這都是不容忽視的。」

  「我們能教會AI像頂尖專家一樣思考,AI與醫生的結合,節省了醫患雙方的時間,也可以幫助推論出『最優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等醫學專家亦認為,AI目前尚無法完全取代醫生,這不僅受限於技術層面的不足,還涉及醫學倫理問題,因為承擔診療行為法律責任和道德義務的主體是醫生,而非AI。但葛均波也坦言,儘管自己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將來AI一定會超過他的知識面,他期待借助AI,醫療能夠更精準、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