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諫議】灣區聯動舉辦盛事 打造香港經濟新引擎

  鄧 飛 特約評論員

  「辦好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列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今年11月,粵港澳三地將首次攜手承辦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三地聯動,不僅能夠增強舉辦大型賽事的能力,更有助香港提升軟實力,打造盛事經濟。

  文化搭台 經濟唱戲

  中國是全球舉辦大型綜合賽事最多的國家之一,在賽事組織、醫療保障、選手服務、資訊技術運用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以醫療為例,我國有「西醫+中醫」複合型專家醫療團隊,為選手提供更全面的醫療保障。香港正積極推動盛事經濟,可以全方位借鑒國家的寶貴經驗,作為參考與指導。

  盛事經濟是推動香港多元經濟發展的重要策略,同時也是香港在國際舞台上展示競爭力和說好香港故事的重要關鍵。盛事本身的內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盛事創造收益,從而促進本港經濟和改善民生,這才是盛事經濟的核心要義。

  內地文體旅政策有一個通俗的說法,稱為「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即是利用文化、藝術、教育和旅遊等活動搭建平台,以帶動城市的經濟發展。這個政策思路也值得香港參考。

  眾所周知,「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擁有獨特喀斯特地貌和美麗漓江的陽朔,卻一度乏人問津。在2000年代初,我國旅遊業迅速發展,當地政府希望進一步提升陽朔的旅遊吸引力,最終邀請著名導演張藝謀策劃了一個結合自然景觀與文化表演的旅遊項目。2004年,「印象‧劉三姐」正式推出,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實景演出之一。演出以漓江為背景,利用自然山水作為舞台,結合了燈光、音樂、舞蹈和當地民族文化元素,特別是劉三姐的傳說。這一成功模式後來被複製到其他地區,形成了「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如「印象‧麗江」、「印象‧西湖」等。這些成功案例為香港的盛事經濟發展帶來重要借鑒,讓香港發掘更多文藝、文化、體育等經濟項目和國際賽事,一方面引入民間智慧,同時結合政府「經濟唱戲」的思維模式。

  例如,香港在2023至2024年,共有大約350場大型演唱會,即平均每個月便有約15場大型演唱會舉行。這些演唱會有超過420多萬名觀眾,當中逾150萬人是旅客,他們為香港帶來約37億元消費額,經濟增加值約22億元。尤其是涉及非本地表演者及支援團隊的演唱會,更可帶動接近過億直接開支。

  啟德體育園是香港歷來最大型的體育基建,隨着其落成啟用,香港可舉行更多具規模和經濟效益的大型流行演唱會和體育賽事,朝向「盛事+旅遊」的方向進發。特區政府應把握契機,積極與相關行業加強聯動,發揮協同效應,利用盛事經濟帶動零售、餐飲、酒店等消費,促進經濟收益。消費暢旺,亦會為庫房帶來可觀的稅收進賬,改善財赤。

  打造「教育+盛事」模式

  除了舉辦國際娛樂和體藝盛事,並配合「無處不旅遊」之外,香港DSE課程有「旅遊與款待」科,應用學習課程也有逾十個科目與旅遊文化產業高度相關;本港更有五所百強大學,這些都是構成香港競爭力的重要基石。在構建國際形象上,筆者建議結合教育和盛事經濟,打造「教育+盛事」的雙引擎模式。去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學校長高峰論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提升香港盛事文化經濟之餘,亦可提升香港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同時促進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建設,吸引更多海外和內地的高端旅客,如家長、專家和教授來港,強化香港的國際形象,提升盛事品牌效應,促進專上國際教育樞紐地位。

  盛事經濟除了創造收益,還可以進一步讓市民分享其好處。例如,七人欖球賽經常都會贈送免費門券給國際學校,政府也可以向資助學校和市民派發部分盛事經濟文化體育活動門券,增進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同時也可涵養人們對文化活動的品味和審美觀。

  說到底,盛事經濟的核心要義,是通過盛事創造經濟收益,有了經濟收益,自然增加庫房稅收,帶動全港的經濟效益與動力,實現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