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樓宇老化 提高防災意識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全球暖化下,極端天氣愈趨頻密,而本港因颱風出現暴雨、山泥傾瀉、嚴重水浸的機會亦隨之大增。智庫百家塔政策研究中心發表報告指,香港大廈林立,人口密度又高,颱風暴雨加劇及樓宇老化兩個問題疊加起來,未來災害不但影響市民生活,也對公眾安全帶來威脅,社會各界應更關注氣候變化和提高防災意識,重視樓宇老舊問題。
事實上,香港的樓宇結構安全隱憂主要體現在老舊建築和施工質量不合格等方面。許多建於上世紀的老舊樓宇,由於年久失修,其結構可能逐漸出現裂縫、滲漏,甚至有更嚴重的安全隱患。去年,社會上已對政府提出訴求,建議分階段重建舊區,提倡每年重建750幢舊樓的目標。近期當局也多次揭露某些老舊大廈存在的嚴重問題,包括支撐結構的鋼筋銹蝕、地基不穩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建築倒塌或其他事故的發生。故此,市民必須了解自己居住樓宇的結構特點及定期檢查樓宇各項安全措施。
定期檢查自己居住的環境,包括注意樓宇的外觀是否有明顯的裂縫,樓宇的燈光是否正常,消防通道是否暢通等。發現任何異常情況時,應及時向物業管理或相關部門反饋,切勿掉以輕心。提高自身安全意識也涵蓋了對政府和物業管理的監督。市民有權了解自己居住建築的安全評估情況,相關單位也應定期向居民公布建築物的安全報告。如果發現物業管理公司未能及時維修或檢查安全設施,市民應積極維護自身的權利,提出意見反映。此外,加強災害應急意識也非常重要。香港經歷太平盛世已久,許多市民家中連電筒也沒有準備,假如颱風暴雨導致停電,就只能將手機當成電筒,但萬一手機沒電呢?或只能摸黑度過。
當局在樓宇安全問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定期檢查老舊建築、通過立法手段強化對樓宇安全的監管、鼓勵市民積極參與公共安全建設,建立良好的反饋機制,將有效促進政府與市民之間的互動。當局宜更新樓宇維修指引,鼓勵甚至強制要求樓宇定期檢查和維護公共設施如消防設備、升降機、渠務系統、電箱等,並制定相關安全標準。同時,可考慮提供優惠政策,減輕業主負擔,並加強公眾教育,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和應對能力。市民則通過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關注周圍環境以及加強應急自救能力,為打造一個更安全的居住環境貢獻一分力量,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