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觀察/中國擴大開放 外資積極布局\鄧 宇

  圖: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新一輪穩外資行動,進一步為外資深度參與中國高水平開放創造便利。
  圖: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新一輪穩外資行動,進一步為外資深度參與中國高水平開放創造便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重點部署「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工作。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積極穩外貿穩外資措施,強調大力鼓勵外商投資,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旨在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吸引和穩定外資。《方案》涵蓋20項政策,進一步釋出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

  外資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底,外商累計在華投資設立的企業逾123.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20.6萬億美元;註冊外資企業的投資總額及註冊資本分別達29.3萬億美元、31.6萬億美元。儘管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高質量發展前景愈發清晰,「投資中國」的確定性更加顯著。

  一、高水平開放為「投資中國」注入新動力

  《方案》明確要求,各項政策將於2025年底前落地見效,充分表明中國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吸引外資的決心。近年高水平對外開放體現三方面特點。一是開放的力度更大、範圍更廣。2024年版《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顯示,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實現「清零」。目前外商在華投資已覆蓋20個行業門類、115個行業大類。二是開放的措施更實、重點突出。《方案》除了相關服務業領域擴大開放試點,還提出包括研究制定鼓勵外資企業境內再投資、央地協同聯動開展境外投資促進活動、優化外資併購規則和併購交易程序等舉措。三是引外資的結構更優、來源更多。2024年製造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佔比26.8、70.7%,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11.7%。

  西方滿陰霾 中國吸引力大

  《方案》既在於更新優化「穩外資」的現有政策,也在外資企業反映的共性問題上精準發力。涵蓋四個方面:一是有序擴大自主開放。除了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還落實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要求,以及推動生物醫藥領域有序開放;二是提高投資促進水平。該部分措施有8條,重點在於從創設良好的外資投資營商環境,鼓勵和支持外資擴大投資產業範圍;三是增強開放平台效能。該部分重點圍繞深化開發區管理制度改革和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有助於加快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四是加大服務保障力度。該部分聚焦開放項目落地、外資外企平等參與政府採購,以及融資、貿易及人員往來便利。

  20項措施一方面展現中國高水平雙向開放、制度型開放的決心,另方面也響應外資外商在華投資展業的各方面訴求,助力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下一步,相關部門將盡快出台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計劃重點增加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條目,年內有關部門還會推出新版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進一步壓減相關的清單事項。

  二、進一步增強「投資中國」信心和確定性

  特朗普2.0愈演愈烈,地緣政治風險有增無減,此時推出《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既是中國向世界重申擴大對外開放的堅定承諾,也是緩解穩外資壓力的務實舉措。近段時間以來,「做多中國」及「看多中國資產」的熱度不斷攀升,即表明外資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客觀上,外部形勢發展仍不利,包括地緣政治衝突和可能出現的「關稅戰」及「科技戰」等風險,海外投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2023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下降10%以上,發展中國家下降7%。而中國經濟穩定持續增長,新一輪穩外資行動,既瞄準全球跨國投資重構的新趨勢,也抓住「看多中國資產」有利時機,進一步為外資深度參與中國高水平開放創造便利。

  目前來看,「做多中國」已成為新潮流,具體有三組數據:一是外資持有中國資產保持穩增。2024年底,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為9.77萬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3%。二是外資金融機構在華擴大布局。截至2023年末,共有來自52個國家和地區的銀行在華設立機構,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已達888家。三是外資機構紛紛「看多中國資產」。高盛研究認為,MSCI中國指數的交易價格接近其估值範圍的低端,伴隨中國企業在全球的擴張,預計這種估值折扣將回歸為溢價,並迫使投資者在中期迅速轉向中國。正是由於中國在科技創新及其他領域的優勢顯現,外部加碼布局中國資產,而「投資中國」更具潛力。

  長遠看,中國是全球化的重要建設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中國是吸引外資主要目的地,2018至2023年實際利用外資達9434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不過,特朗普2.0各項政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包括對華加徵關稅以及對科技領域的投資審查,這些政策外溢風險劇增,將對外資布局中國產生一定負面影響。2024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8262.5億元人民幣,按年下降27.1%。外部形勢急劇變化,切實需要「拿出更多務實管用舉措穩存量、擴增量」,對沖外部風險。這次《方案》的出台,一方面聚焦擴大服務業開放,將是外資加大「投資中國」的藍海,另方面重點打造開發區和自貿區兩大開放平台,將為推進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積累經驗。

  金融高質量發展 機遇處處

  三、擴大金融開放,助力支持穩外資行動落地

  金融業是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重點領域,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加強部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穩外資行動。2025年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將「穩步推進金融改革開放,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定為2025年重點工作之一,提出將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為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推動力和重要保障。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2025年監管工作會議明確將「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推進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列為六大監管重點任務之一。國家外匯局表示,2025年將構建「更加便利、更加開放、更加安全」的外匯管理體制機制,出台更多外匯便利化政策、推進外商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改革、加力推進外匯領域開放等具體措施。

  從金融機構角度來看,緊跟《方案》各項任務部署,實施專項行動加大力度支持穩外資。建議做好三方面工作:其一,建議制定專門的金融服務方案,梳理外資貸款、投資併購及股權投資等訴求,開展需求調研,加強銀企對接、項目對接,深化同外資外企交流合作;其二,建議深耕開發區和自貿區兩大開放平台,推出配套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在金融管理部門指導和合規基礎上,持續完善授信、風險及採購等各項支持性政策,創設投融資便利環境,加大支持外資外企在華投資展業;其三,緊跟電信、醫療、教育及製造業、生物製藥等相關領域擴大開放及試點,尋求投資併購、貸款及股權投資等合作機會,助力打造「投資中國」品牌。

  港發揮優勢 融入國家發展

  四、香港在國家開放、穩外資發揮關鍵作用

  香港在國家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進程中具有獨特優勢,也需要發揮更大作用。近年中央推出一系列挺港惠港政策,為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提供了持續的新動能。近年香港加快建設總部經濟,吸引海內外大量企業到港投資創業。2024年,香港初創企業達4694家,按年增加10%;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駐港公司達9960家創新高,按年增約一成。就此而言,在港中資金融機構一方面需要緊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資企業「走出去」、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及人民幣國際化等國家重大戰略布局,搶抓機遇,拓展專業服務水平及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方案,匹配企業及項目投資需求,深化投貸聯動及IPO全鏈條服務;另方面需要強化境內外聯動、總分子聯動,聚焦「A+H」上市熱潮,加強關注中資企業國際布局,跟蹤央企在港設立投資平台及財資中心,服務支持大中型科技企業和初創公司赴港上市。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