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嚴懲跨境電詐 依法判處重刑絕不手軟

  圖:《大公報》關於打擊電詐的獨家報道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圖:《大公報》關於打擊電詐的獨家報道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大公報訊】據央視新聞報道:3月9日下午,在最高人民法院舉辦的2025年全國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解讀系列全媒體直播訪談第二場活動上,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一庭庭長何莉介紹,近年來,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各司其職、通力合作,持續加大打擊力度,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多發態勢。下一步人民法院將立足審判職能,嚴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更好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日,浙江省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已一審公開開庭審理了緬北明家犯罪集團主案,持續釋放依法嚴懲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強烈信號。人民法院對於詐騙犯罪集團的組織者、領導者、首要分子和骨幹成員,幕後「金主」,組織人員偷越國(邊)境的「蛇頭」,為詐騙集團提供轉賬協助的「卡頭」和行業「內鬼」,對於以未成年人為主要危害對象和利用未成年人、在校學生實施犯罪的人員以及累犯、慣犯,堅決依法從嚴從重打擊,特別是與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關聯實施的拐賣人口、故意傷害、綁架等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依法判處重刑絕不手軟。

  注重全鏈條打擊 追贓挽損

  去年,最高人民法院會同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出台了《關於辦理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並發布典型案例,組織召開重點工作推進會,加強審判業務培訓,進一步提升司法能力水平。何莉表示,人民法院審理電詐案件中:

  注重全鏈條打擊,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收益等上下游關聯犯罪一併懲處,堅決斬斷「源頭收集、居中倒賣、非法利用」等黑灰產業鏈犯罪。

  注重追贓挽損,在審判過程中依法徹查、全力追繳贓款贓物,最大限度挽回被騙群眾的經濟損失。

  注重促進電詐綜合治理,深入調研詐騙集團利用區塊鏈、虛擬貨幣、AI變聲、智能換臉等實施電詐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以案說法,加大普法力度,進一步預防和減少電詐犯罪。

  最高法報告顯示,審結電信網絡詐騙案件4萬件8.2萬人,依法嚴懲涉緬北等跨境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最高檢報告顯示,依法懲治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起訴7.8萬人,同比上升53.9%;指導浙江檢察機關對緬北明家犯罪集團及關聯犯罪集團成員39人提起公訴、依法嚴懲。重慶市律師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友坤代表建議,針對電詐犯罪新形式新態勢,要不斷完善法律適用,繼續加強對電詐犯罪和下游犯罪的打擊力度,從嚴從重從快切除電信網絡詐騙這顆「毒瘤」。

  王星事件年初曝光後,大公報第一時間派記者奔赴泰緬前線,直擊詐騙園區實況,刊發獨家報道,引起各界高度關注,對瀾湄六國加強合作打擊電詐犯罪起到重要作用。上月底,瀾滄江─湄公河綜合執法安全合作中心在雲南昆明啟動「平安瀾湄行動2025」。行動各方一致認為,加強信息共享、深化聯合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