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政策組合拳 加速高質量發展

  劉 典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

  在全球經濟動盪與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推進科技創新與共享發展,成為我國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驗。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從穩中求進、創新驅動和共享發展三個方面,系統地描繪了未來一年的發展藍圖。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到數字經濟的創新驅動,從綠色發展與生態文明的推進到民生保障與收入增長的協同發力,中央的政策組合拳既展現出應對內外挑戰的信心與決心,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發展模式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深刻轉型。

  穩中求進:經濟增長與財政政策的「精準加力」。

  面對全球經濟波動,中國以「穩中求進」為基調,通過財政政策精準托底增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目標,是在考慮到全球通脹壓力、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國內經濟轉型陣痛等因素後作出的審慎選擇;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左右,新增就業超1,200萬人,彰顯出「穩就業」這一經濟工作核心的地位;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的目標,則體現對通脹與供應鏈穩定的信心。

  財政政策的精準加力,是穩中求進的重要手段。赤字規模比上年增加1.6萬億元人民幣,這一策略意在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托底經濟增長。增加財政赤字規模既應對了外部挑戰,也滿足了國內擴大投資和穩定經濟基礎的需求。特別是計劃發行1.3萬億元人民幣超長期特別國債和5,000億元人民幣特別國債,既能有效降低政府融資成本,又能增強市場流動性和金融機構風險抵禦能力。這種「精準加力」的財政政策,既考慮了短期穩增長需求,也注重長期財務可持續性,展現了逆周期調節與風險防範的平衡。

  貨幣政策的適時調控,則是穩中求進的另一支柱。報告中提出的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既為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提供支持,也釋放出穩定市場預期的明確信號。此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優化與創新,特別是在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方面,顯示出「精準滴灌」的政策思路。這不僅有助於穩定市場信心,也為地方財政收入提供支撐,進一步強化了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同效應。

  創新驅動:未來產業與數字經濟的「雙輪驅動」。

  未來產業與數字經濟的雙輪驅動,將成為我國經濟突破發展瓶頸的關鍵力量。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這不僅是對全球科技競爭態勢的積極回應,更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通過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之間架起橋樑,確保新興技術能夠迅速落地並形成產業規模。特別是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的規劃,體現了我國在拓展經濟邊界和探索新興市場方面的雄心。未來產業的發展,不僅是科技實力的象徵,更是構築長期競爭優勢、抵禦外部技術封鎖的核心。

  「人工智能+」行動的持續推進,是數字經濟創新活力的重要體現。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的廣泛應用,顯示出中國在全球人工智能競爭中的進取姿態。尤其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的發展,預示着未來幾年我國在智能製造領域的爆發式增長。同時,數據要素市場的規範化建設以及對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助於打造一個開放且競爭力強的數字經濟生態系統,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未來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行動,顯示出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的明確意圖。此外,通過深化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智能製造、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應用,進一步強化產業鏈韌性並培育新增長點。與此同時,制度創新則以破除地方保護、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為核心,完善數據要素流通、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激發市場活力,促進要素高效配置,為產業升級和數字經濟提供系統性支撐,推動我國從「製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轉型。

  共享發展:區域協調與社會公平的「和諧共振」。

  共享發展不僅是民生保障,更是區域協調與社會公平的和諧共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加快建立健全基礎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這一政策思路,意在消除區域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高效配置,形成全國產業協同。這種市場化改革的推進,不僅提升了區域間的資源配置效率,也為中西部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促進了東部沿海技術溢出與中西部產業承接的良性互動。

  住房保障是共享發展的重要抓手。報告提出要因城施策調減限制性措施,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這一政策導向,既是在穩定房地產市場預期,也是通過擴大住房供給、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來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通過棚改、舊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的同時,也拉動相關產業鏈的投資和就業需求。尤其是在一線和熱點城市,差異化的住房政策既能有效抑制投機需求,也能滿足新市民和年輕人的住房需求。

  居民收入增長和社會保障的完善是共享發展的核心目標。報告強調居民收入增長要和經濟增長同步,這既是推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也是擴大消費需求、形成「內循環」的必要條件。特別是社保體系的改革,例如養老金待遇的提升、醫保覆蓋面的擴大和失業保險的完善,既是增強社會安全感的制度保障,也是提升消費能力的重要基礎。收入分配結構的改善,不僅能提高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有助於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差距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