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關係大倒退 大國競爭成趨勢 《紐時》:「西方」概念坍塌 中美俄歐多極化取代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紐約時報》巴黎分社社長、專欄作家科恩上周六(3月8日)撰寫題為《歐洲在情感衝擊中應對新時代》的評論文章,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後,歐洲不斷遭受衝擊,掙扎於一個「新時代」。在特朗普正拋棄傳統盟友、美歐關係大倒退的情況下,科恩慨嘆長期以來所謂「西方」這個概念如今已蕩然無存,將取而代之的或許是中美俄歐的多極化林立,以及大國競爭之下的爭鬥不休。
文章稱,面對特朗普的不確定性,歐洲面臨巨大挑戰,但必須找到應對之策。長期呼籲歐洲獨立自主的法國總統馬克龍近期繼續大聲疾呼,而德國作為歐洲的核心,對美國的態度改變尤其感到不安。目前德國候任總理默茨似乎已意識到「擺脫美國依賴」的必要性,但即使法德英三國聯手,歐洲甩掉「戰略侏儒」的標籤也非一朝一夕可以達成。
歐對重新武裝感迷失
在歐洲人眼中,特朗普雖然剛重新執政,但一系列操作已讓他們感到無比震驚,他們未曾想到美國的意識形態竟會有如此劇烈的顛覆。而在面對需要擺脫對美國依賴並重新武裝自己時,這樣的艱巨任務也讓歐洲人感到恐慌,他們發現自己迷失了方向。歐洲議會中間派黨團「復興歐洲」主席海耶認為,「美國曾是維護和平的支柱,但美國已改變了美歐同盟,特朗普在重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宣傳,我們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美歐處非常痛苦拉伸點
文章認為,這一個「新時代」的特點,便是「西方」這個概念的動搖甚至坍塌。多年來,儘管美歐關係時而緊張,但還是代表了一個單一的「戰略行為體」,團結在所謂「自由民主價值」的承諾中,但如今「西方」的含義已變得模糊不清。科恩提到,「西方」這個理念已被掏空,源自於歐洲、俄羅斯、中國和美國在世界格局中各處一方、各自為政,或許未來能填補這一「真空」的,是大國競爭之下的爭鬥。在這樣的危險中,特朗普又極具不確定性,他的「交易本色」也讓他隨時可能改變方向。
《紐時》指出,目前來看特朗普究竟想走向何方還不明朗,但他似乎沒有改變的跡象。歐洲主要大國似乎已看清,隨着歐洲極右勢力崛起,特朗普獲得這些反移民的民族主義者大力支持,他們認為戰後的一系列制度和同盟關係(例如歐盟),是圍繞大國影響力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障礙。曾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的顧問維克特認為,「美歐同盟正處於一個非常痛苦的拉伸點,但我不會稱之為斷裂點,至少現在還不是。」然而隨着特朗普的威脅襲來,歐洲面臨的挑戰是要判斷哪些是特朗普的策略性行為,哪些又是美國要根本性作出的重新定位。
巴黎政治學院政治學家巴卡蘭說,「無論特朗普如何調整,對歐洲來說,唯一現實的立場就是問自己:我們有什麼軍事力量?我們如何緊急整合和增強這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