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點】文創「手作仔」可帶動市集經濟


香港的大型商場最為人詬病的是店舖同質化嚴重,原因很簡單,只有大品牌的衣飾或食肆才付得起貴租。隨着年輕人愛追求獨特性的消費習慣來臨,近期在大商場闢些空間讓年輕文創者(手作仔)擺檔,在精緻小攤位賣自家製小商品,无疑是吸引年輕人來逛商場的手段之一,而「手作仔」的小商品能走入大商場亦是好事。
疫後經濟不景, 自政府搞夜繽紛支持小商販營業後,坊間亦有機構舉辦大大小小的市集,以數百元一天的平價租金(約450港元),讓年輕人的文創產品有銷售渠道,所以越來越多新手創業者都嘗試在市集中推廣自己的產品,例如:原創設計自家牌子的各式手作飾物、手袋、布藝品、花草茶與咖啡、花香精油、日常用品、以本土潮語作設計的潮流服飾等。市集還有各種小型工作坊、手製各式飾物及花禮、鈎織永生花、編織頸巾和帽子、手工耳環及手環等。手作創業者認為市集能有效提高品牌知名度,更是一個帶來新生意的快速渠道。
自家製作的文創產品在市集愈來愈多,慢慢形成了潮流,像D2 Place市集、 SOHO MARKET、活化後的中環街市,甚至大館都靠年輕人的文創精品小檔支撐。市集吸引非常多青少年去消費,有市場自然為一批青年提供工作機會。據過往數年的市集統計,2019年到2022年期間,在香港市集擺賣的新手創業者,八成可以成功賺取利潤,可以稱為「市集經濟」,但到2023年降到只有六成人可賺錢,這就意味着這個「市集經濟」需要支援。
特區政府在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讓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期間,已有一些措施支援初創公司及團隊,然而對「手作仔」沒有太多支援。其實他們都是一批喜歡創作的青年人,內裏有不少有潛質的設計師,將來可能出產到出色的香港品牌。 既然特區政府文體旅局設立了文創產業發展處,應考慮為「手作仔」設立一個線上官方展台,作為同行交流之處,也可以對接廠商生產,將好的設計培養成香港名牌,讓創意落地,走向市場化;同時打造可以長遠營運的文創市集,有了基地,那些能堅持下來的人必有成果。 ●文:焯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