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一張照片勝千言 履職故事在民心









代表委員透過符合香港民情創新方式 深入考察調研發掘發展需要契機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任期由2023年3月開始,到今年即將迎來任期過半。一眾港區代表委員們積極履職,透過符合時代特色、香港民情的創新方式傳遞兩會精神;透過深入的考察調研,發掘發展需要和契機、搭建香港助力國家發展的橋樑;透過自身多年的積累和耕耘,為兩地有需要群體提供幫助……香港文匯報特地製作了「我的履職相冊」融媒產品,透過一張張生動的照片,向大家講述代表委員們的履職故事,分享他們履職路上的點滴。●香港文匯報記者 鄭治祖 圖片均由被訪者提供
陳勇:走入群眾解疑難聽意見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是香港市民與內地的溝通橋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陳勇說,自己會定期走訪全港各區,會見市民;落區設街站聆聽民意;透過民建聯和新界社團聯會在全港各區的地區辦事處接收市民涉及內地事宜的求助;參與民建聯人大政協辦事處舉辦的免費法律諮詢內地服務等。
民建聯人大政協辦事處在2023年和2024年共接獲34,238個有關內地事務查詢以及622宗求助個案。陳勇說,國家發展機遇處處,愈來愈多香港商人到內地發展。
隨着兩地經商活動愈趨頻繁,港商有可能遇到不同法律問題,甚至各類型商業糾紛,不少可以透過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轉介,在調解下順利解決,無須透過法院提出申訴,節省了大量時間、精力、律師費,也避免影響港商在當地的合作關係,達成雙贏。
對能夠成功幫助香港市民處理各類問題,他直言很有成就感,定將秉持人民至上的服務精神,繼續走入群眾了解香港市民所需,切實向中央反映民意,努力為人民謀福祉。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林至頴盼露天分享會傳遞兩會精神
將全國兩會的精神更廣泛地傳播到香港各界,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重要責任。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至頴去年積極探索新穎的分享方式,期望透過面向所有市民的露天分享會傳遞兩會精神,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這創新的構思展示了他傳播兩會精神的熱誠,更為基層市民了解國情開創了新的可能性。
林至頴於去年3月26日在深水埗舉行露天兩會精神分享會,接觸到不同階層的市民,「這不僅是一場分享,更是一個與公眾對話的機會,讓市民能夠直接聆聽和提問,從而增進他們對國家政策的理解。」
露天分享會不但吸引了當區居民報名參與,許多路過的市民也停下腳步參與。他收到大家的熱情反饋,表示之前只是透過媒體了解全國兩會的消息,但通過今次的分享會親自聆聽,感受到國家政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讓他們對國家未來的發展有了新的認識。
展望未來,林至頴計劃今年在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各進行一場露天分享會。他認為此類活動能促進社會各界交流,讓更多市民參與到國家發展的進程中,從而形成更強的社會凝聚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李鎮強:推動晉港特產中藥材合作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李鎮強前年推動成立「晉港通」,通過該平台展示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實踐和「中華古文明,山西好風光」的美好形象,推廣至港澳台地區及海外地區。近期,他們計劃聯合「晉港通」及「海晉會」引入超過30個山西品牌、非遺文化和紅色文化進駐不同家鄉市集,讓市民了解更多山西特色,攜手央企與晉品在港落地跨界項目,以及打造山西在港非遺精品店等。
李鎮強到山西考察了解當地情況,令他深刻體會到親身到訪一個地方,能夠更真實地了解當地的文化、經濟狀況及發展潛力。這種第一手的經驗,無論是對於政策制定還是促進商業合作,都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展望未來,他希望能夠透過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角色,加強香港與山西之間的官方聯繫,推動雙方在特色產品、中藥材等領域的合作。他認為,香港的金融機構可以協助山西的企業融資,擴大生產能力。這不僅能夠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也能夠幫助山西的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實現雙贏局面。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龍
蘇紹聰:從宣講感受港各界對國安重視
「身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也是香港法律界代表,肩負幫助香港市民更好了解中央最新政策和法律法規,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團結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港區全國政協委員蘇紹聰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說,自己未來將繼續在香港為推動國家安全教育和國民身份認同的工作作出貢獻。
香港國安法在港頒布實施初期,當時身為第十三屆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蘇紹聰就踏上他持續推動國家安全教育之路。他當時意識到,不少香港市民缺乏國家安全教育,不理解國家安全的重要性。2022年1月,他推出了由自己參與主持的節目《國安法事件簿》。
「第一輯《國安法事件簿》是沒有什麼製作費,要自己搵地方、搵嘉賓,好彩律政司很幫忙,說『你找不到地方拍可以來我這』,於是整輯節目都在律政司借出的場地拍攝。」他笑說:「今年,我正參與拍攝《國安法事件簿》第三輯,將於今年的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啟播,成功請來了香港很多學校安排學生來參與。」
蘇紹聰從自己宣講國家安全的經歷中,感受到香港社會各界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愈來愈了解和重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子晉
黃冰芬冀激活香港碳交易市場
過去兩年間,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冰芬多次前往西北甘肅等地調研三北防護林工程成果。曾經的荒漠化地區,如今有了大片的綠色,更因地制宜發展綠色能源,一座巨型光熱發電站可實現綠色電力的全天候供應,讓她更深刻認識到,國家「雙碳」政策不僅對生態環境有好處,更能產生經濟效益,啟發了她思考香港對接國家「雙碳」政策的角色與方向。
黃冰芬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她首次去甘肅調研是2023年,沙漠體驗、敦煌文化固然吸引,但當地的風能、光能發展更令她印象深刻。2024年,她再次前往甘肅等省份,走訪多個三北工程實踐地,了解到沙漠如何變成綠洲,看到密鋪的草方格和上面的綠苗,是當地三代人努力防沙治沙的成果。
在山西,曾經環境受污染,總是灰濛濛的天,如今恢復藍天白雲,當地市民都為此感到驕傲,而黃河旁的莊上村,通過「光儲直柔」技術,成為中國首個「零碳」示範村,她不禁感嘆人定勝天。
內地在綠色環保以及新能源方面的快速發展,令她思考香港融入國家「雙碳」政策的角色。在港調研相關產業期間,她關注到「雙碳」與金融的結合,希望激活香港碳交易市場。她建議香港打造亞洲自願性碳市場,在香港建立亞洲自願碳市場標準。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
冼漢廸:探索粵港跨境飛行試點
「從『刷證』到『刷臉』,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人心的相通。」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冼漢廸這句感慨,源於去年他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的「通關白名單」建議。這一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實現「無感通關」的構想,今年已在深圳灣、拱北口岸試點落地。「未來希望這一模式能推廣至更多口岸,讓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更名副其實。」冼漢廸說。
今年全國兩會,冼漢廸將圍繞數據跨境流動、科研要素互通等提出建議,其中多項靈感來自去年6月的廣東調研之行。「大疆的無人機早已飛遍全球,但跨境物流飛行仍受政策限制。」冼漢廸說,內地的無人機技術發展成熟,應用場景廣泛,這為與香港合作發展低空經濟提供了巨大機遇。
調研期間,他與企業負責人深入探討了兩地低空經濟的合作前景。今年全國兩會,他建議探索粵港跨境飛行試點,「這不僅關乎技術創新,更是大灣區規則銜接的突破口。」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
楊莉珊:爭取京公校開設港DSE課程
通過在北京市朝陽區的調研,讓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楊莉珊發現,很多以招收流動兒童、打工子女為主的學校,存在圖書館硬件落後、圖書老舊等問題。2023年,由楊莉珊擔任副理事長的北京楊孫西公益基金會與北京聯益慈善基金會─方寸公益專項基金合作,做了一個名為「寸熙書齋」項目,先在朝陽區選取了兩所小學作為首批試點,於2024年暑期順利完工交付使用,可以為近2,500名學生提供舒適的兒童友好型閱讀空間。
楊莉珊一直把與兩地青少年發展相關的工作擺在重點關注和研究的位置。港澳子弟如在北京上公立學校只能是借讀的形式,沒辦法在北京參加高考,北京公立學校也未開設DSE(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考點,公立學校就讀的港生就只能到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或回到香港考試,這就給留京工作的港人造成不少困擾。
她了解到北京日壇中學率先開設了香港DSE課程,於是前往該中學調研,了解情況後,她針對性地寫了一篇全國政協提案,建議以北京日壇中學為試點,在政策方面批准北京市朝陽區公立學校先行開設香港DSE課程並納入全市統一招生範疇。2024年6月,北京市教委及時研究並予以回應,表示將指導督促日壇中學規範開展試點,認真總結進展情況,進一步向國家教育部反映意見並爭取政策支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康敬
莫華倫:用歌聲向世界唱好中國故事香港故事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們走過她的賬房,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伴隨着悠揚的手風琴,世界著名男高音莫華倫帶着香港的青年演員們,在新疆伊犁與當地維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的演員一起,為觀眾即興表演了一首經典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受到音樂的感染,台下能歌善舞的少數民族同胞們,忍不住起身在這悠揚的旋律下翩翩起舞。這一幕,發生在新疆伊犁,是莫華倫擔任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以來,帶領香港青年演員走遍全國20多個城市表演的其中之一。
除了新疆、敦煌、成都、武漢等地,莫華倫的足跡更遍布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在演出交流之外,他還致力向世界訴說中國故事、香港故事,「每場演出,除了經典的外國歌劇曲目外,我都會加入中國的民歌和香港的流行歌曲。」
莫華倫特別提到在法國的一場演出,自己最後返場時演唱了一首《我和我的祖國》,現場反響特別熱烈,華僑們一同大聲齊唱,連不懂中文的法國人也都跟着哼唱,「音樂無國界」的含義在那一刻具象化。
「民族的東西、美好的東西,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莫華倫強調,香港不只是金融中心,也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身為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我有義務去推動香港成為一個更好展現中外文化的窗口。」 ●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恬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