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常諫議】搭建創科交流橋樑 融入「智造強國」大局
鄧 飛 特約評論員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這是我國為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而制定的首個十年行動綱領。當時,部分外媒不看好中國製造的前景;雪上加霜的是,美國還施加打壓,令華為麒麟芯片剛試產就被「卡脖子」,國產大飛機C919安裝的美法合資LEAP發動機,還遭美國國會威脅「隨時斷供」。
然而,我國的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資訊技術等多領域產業現在已經領先全球,但仍然有一些受制於人的領域,例如高端芯片、光刻機、航空發動機等。儘管這方面的技術突破仍需時間,但我國體制和市場機制正在為創新注入新的動力,激發企業動力和韌性,倒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以期到2035年,真正實現從「製造大國」到「智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創科發展獲世界認許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英國廣播公司(BBC)發布視頻,稱《中國製造2025》取得巨大成功;而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魯比奧在2024年9月發表報告說,《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關鍵產業中,已有4個領域成為「世界領導者」,5個領域「朝着先驅者的地位大幅前進」。他還特別點名中國的純電動汽車產業,如比亞迪等企業因對電池技術的持續投資,正在生產具有價格競爭力且品質優良的汽車。他呼籲美國政商界切勿輕敵。
我國用了十年時間,在別人的打壓下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不再受制裁影響,反而能夠發揮自主意識,堅持自主發展的道路,讓我國由世界工廠走向中國智造。經過十年攻堅,《中國製造2025》今年即將進入收官,大部分目標已經達到,實在值得大力點讚。
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橫空出世,讓世界驚嘆。研究團隊只有140人,平均年齡不超過35歲,全部都是內地的大學畢業生。1950年代起我國實施普及教育,在結合科學技術研究與教育培訓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快速提升國家的科技水平和培養急需的科技人才,其特色是根據國家建設需要,調整學科設置,培養科技人才,強化科技教育,增設了大量工科和理科專業,涵蓋所有科學技術門類,既有輕工業亦有重工業。各家高校建立科研與教育結合的機制,推動產學研結合,對標科研技術和教育培訓。我國的教育體制有效促進科技發展,塑造了科技創新所需的制度和文化環境,為後來的《中國製造2025》、北斗系统、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撐。
香港應設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中心
當前,西方社會正處於前所未有的不團結狀態,這正好為中國提供空間,實踐科教興國,進一步實踐中國科研的自主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改變了全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看法。之前,人們對人工智能仍然停留在娛樂層面,例如下棋、作曲、繪圖等,而我國所理解的人工智能則遠超於此,主動且迅速地將人工智能投入於產業應用,思考如何與大數據科學結合,以應用於醫療發展、城市管理等,形成了我國運用人工智能的大好優勢。
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獨特優勢在於其國際化背景和產學研結合的能力。故此,香港未來的方向,也應該以產業為導向,朝着產學研大模型發展。香港是中西溝通的橋樑,外國的人工智能專家可以來港發展創科事業,與本港專家學者交流合作。去年的施政報告亦用了大量篇幅闡述人工智能政策上的扶持和平台的打造,以充分發揮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與「超級增值人」的優勢。據了解,內地將再打造十個先進技術成果轉化中心,香港應該爭取成為其中一個,真正把產學研的發展從聯通世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層面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