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北京研發投入佔GDP逾6% 穩居全國首位

●北京市市委書記尹力(右)與市長殷勇(左)。 中新社
●北京市市委書記尹力(右)與市長殷勇(左)。 中新社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舉行開放團組會議。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殷勇:聚焦源頭創新 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 兩會報道)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支持經濟大省挑大樑,在要素保障、科技創新、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長殷勇在兩會期間表示,北京市聚焦源頭創新,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連續6年保持在6%以上、穩居全國首位,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醫藥健康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智能製造與裝備、人工智能等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重點培育商業航天、生物製造等20個未來產業。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前沿性、顛覆性技術研發,加快組織實施和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殷勇說,近些年來,北京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力發展高精尖產業,努力把北京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發動機,「我們以服務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己任,着力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聚焦源頭創新,深入實施基礎研究領先行動,R&D投入佔GDP比重連續6年保持在6%以上、穩居全國首位。」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

  殷勇強調,北京聚焦「卡脖子」問題,大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明確生物醫藥等9大專項、160個攻關方向,一批突破性成果接連湧現。聚焦體制機制,持續改革創新科研範式,支持在京國家實驗室牽頭或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推動大科學裝置開放共享,讓「超級平台」產出「超級成果」。

  建設25家標杆孵化器

  殷勇說,北京市以供需對接為抓手,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面,打破體制機制障礙,制定實施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深化中關村先行先試改革,打通人才價值實現通道,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積極性。另一方面,積極搭建服務平台,構建良好轉化生態,在全國率先建設25家標杆孵化器,成功孵化出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獨角獸企業。

  「我們以重點產業為支撐,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高精尖,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科技服務業、醫藥健康3個萬億級產業集群,以及智能製造與裝備、人工智能等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殷勇指出,北京市積極布局建設未來產業,重點培育商業航天、生物製造等20個未來產業。充分發揮鏈主企業關鍵作用,一鏈一策開展上下游對接,力爭產業生態先進性、完整性再上一個台階。不斷完善產業布局,各區爭相成為新產業的引領者、新賽道的主導者。

  新設立8支政府投資基金

  「我們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持續強化要素保障。做好人才服務,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創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殷勇表示,北京市做好資金要素保障,新設立8支政府投資基金,累計投出140億元(人民幣,下同),帶動社會投資約360億元。北京市充分發揮中關村試驗田作用,「一園一方案」優化提升各分園發展質量。做好企業服務,堅持「無事不擾、有求必到」,系統推進全流程、各環節改革,用好「服務包」「服務管家」機制和12345便企服務熱線。

  「高被引科學家」世界城市排第一

  在全國人大北京市代表團的開放團組活動上,殷勇介紹說,去年北京地區的「高被引科學家」(指科學家論文被引用次數多)達到了431人次,在世界城市裏排名第一位。去年北京地區獲評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總數達到58個,佔全國近29%。北京圍繞着創新、轉化、產業、服務等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關鍵環節,不斷地推動首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打造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發動機。

  全國人大代表雷軍在北京市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表示,未來小米將繼續大規模投入底層核心技術,並致力於成為全球新一代硬核科技引領者,「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時代開始了,國產品牌全面崛起的時代開始了。」他指出,中國產品的全球影響力正在顯著提升,繼續將更多中國製造和中國創新創造的產品帶向全球市場,為科技強國、製造強國建設貢獻力量。雷軍透露,過去五年小米投入研發費用超過1,050億元,「更要感謝北京這片沃土,小米是北京土生土長的科創企業,沒有北京一流的營商環境,就不會有小米在過去15年的高速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