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假如我是代表委員」 學子建言頭頭是道

經過學校推動的教育活動,同學們對兩會認識更深。那麼,假如他們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或全國政協委員,又會關注哪些範疇的議題呢?培僑中學中三生匡振尹和張貝涵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分別就科技發展、人才教育和培養,以及青年參與國家治理事務等表達關注。他們提出的意見看起來頭頭是道,可見相關學習相當程度達到了鼓勵香港學生關心社會、勇於表達自己想法的教學目的。
建議港深設「科研數據特區」
匡振尹聚焦科技發展、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3個方向建議。首先,他提出推動香港成為「國際科研數據樞紐」,包括建議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設立「科研數據特區」,容許香港高校安全調用內地超算中心和基因數據庫資源,同時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數據私隱保護規則,以吸引全球頂尖團隊落戶粵港澳大灣區。
在人才培養方面,匡振尹提出建立「大灣區青少年科技共生計劃」,由本港院校與內地機構聯合創立「大灣區少年實驗室」,每年遴選100名中學生參與「微科研」,例如用人工智能(AI)解決社區安老議題、設計校園碳中和方案等,成果優秀的可直通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他又建議利用科技彌合教育差距,開發「元宇宙國情教育平台」,通過虛擬實境(VR)技術讓港生「親身」參與國家科技里程碑,例如戴上VR眼鏡模擬操作「嫦娥七號」探測器,以及與貴州「天眼」的科學家遠程對話,「使理論知識更加具象化,讓國家的成就可感可知。」
倡推行大灣區政務實習計劃
張貝涵希望聚焦香港青年參與國家治理和跨境數據流通方面的議題。他建議推行「大灣區政務實習計劃」,讓港澳青年到內地政府部門實習,「直觀地了解政策制定過程和政治模式,提升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優化跨境數據流通機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科研數據共享,並支持香港創科企業融入內地產業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