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手記】洪聖關注氣象 深得漁民敬仰

●洪聖誕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在洪聖古廟內舉辦。圖為2024年鴨脷洲洪聖寶誕。 資料圖片
●洪聖誕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在洪聖古廟內舉辦。圖為2024年鴨脷洲洪聖寶誕。 資料圖片

  洪聖是香港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信仰之一,從南海海神信仰發展而來,傳承中國古代海神信仰文化。洪聖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為表其功績,被封為「廣利王」,在宋代又加封「洪聖」、「威顯」等名號,其後再有加封,在珠三角一帶則多用「廣利洪聖大王」的名號。

  相傳洪聖姓洪名熙,為官清廉,對天文、地理、數學均有研究,曾設立氣象台預測天氣變化,深得漁民、海上商旅的虔誠敬仰。在香港,洪聖亦稱「洪聖大王」、「洪聖爺」等,昔日信眾多為漁民,以祈求保祐風調雨順、海上平安為信仰的核心內容。

  現時香港以洪聖為主祀的廟宇大多是清代復界後相繼建成,都是臨海而建,遍布全港,至今約有一二百年歷史。例如梅窩洪聖古廟、西貢布袋澳洪聖古廟、大澳洪聖古廟、元朗屏山坑尾洪聖古廟歷經多次重修,香火不斷,成為區內居民的重要民間信仰。

  鴨脷洲洪聖廟獨有「定海神針」

  香港島南區的鴨脷洲洪聖古廟極具規模,相傳是昔日由順德陳村的漁民興建,根據廟內保存的古鐘推算,廟宇已有超過250年歷史,於2014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它的臨海格局展現傳統廟宇的古建築風格。洪聖古廟經歷五次重修,一直與當地社區居民保持密切聯繫。

  古廟的布局是兩進三開間的建築,兩進之間的天井設有香亭,廟宇的左右兩側建有廂房,雕刻精緻的花崗石柱和木製樑架為其特色。廟前的一對繪有龍形圖案的「龍柱」,約二十呎高,被稱為「定海神針」,是香港廟宇中獨有的設置,體現民間信仰、廟宇建築與風水學說的特點。

  鴨脷洲、大澳、孔嶺、西貢布袋澳、西貢滘西、沙螺灣、河上鄉、梅窩、錦田鄧氏宗族的洪聖誕,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是社會實踐、儀式、節慶的重要活動,於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在洪聖古廟內舉辦洪聖誕,以慶祝洪聖壽辰,舉行請神、巡遊和送神的傳統儀式,區內水陸善信誠心帶備祭品前往古廟參拜。

  此外,在賀誕期間分別舉行持續數天的社區活動,例如舉辦花炮會、賀誕神功戲和盆菜宴等,市民及遊客均踴躍參與。

  洪聖寶誕列入香港非遺清單

  其中,鴨脷洲街坊同慶公社是由鴨脷洲居民組織而成,每年在洪聖古廟舉行洪聖寶誕,於2019年起更獲得旅遊事務署及香港旅遊發展局撥款贊助賀誕活動,至今已成為區內的大型年度盛事。

  非遺煥新 添豐富文化活動

  洪聖誕傳承百餘年的非遺歷史,成為香港市民及遊客共享的節日慶典,並於近年逐漸加入創新元素,例如在活動場內設置水燈晚會、搭建小戲棚、組織洪聖文化導賞等。於2025年,更將特別安排國際高樁舞獅邀請賽、傳統手工藝工作坊等,場面必定更加熱鬧。

  香港的洪聖誕具有傳承傳統民間信仰及節慶文化的重要意義,見證香港漁業的興衰及獨特的漁民水上生活的獨有文化,亦有助保育香港重要的漁港歷史,為筆者推薦的香港宗教文化旅遊重要項目。

  ●彭淑敏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