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透視/中國式民主:聽得到、看得見、摸得着、辦得成\鄭曼玲

  兩會議事廳中,當首位視障全國人大代表王永澄的指腹摩挲過政府工作報告的盲文凸點,人民大會堂穹頂的星輝便穿透視覺屏障,在觸覺維度重構民主的感知邊界。此刻,民主不再是抽象概念,它被具象為可感可觸的參政議政無障礙設施,更是特殊群體從政策受助者蛻變為制度共建者的身份轉變。

  而在湖南老城巷道中,八旬長者陳俊清在該省餐飲攤販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的倒計時裏,於褶皺的煙盒錫紙上寫下「違規者禁業三年」的民生箴言。這張承載市井智慧的金屬薄膜,穿越數萬個基層立法聯繫點構建的民主神經網絡,最終凝結為法治的結晶,中國式民主讓「街談巷議」與「廟堂之策」在制度軌道實現了共振和鳴。

  目前,我國277萬名五級人大代表中,95%來自縣鄉基層,涵蓋56個民族,來自各行各業。去年全國人大代表們提交的5000多條「金點子」,被國務院各部門採納轉化,催生出2000多項改革舉措,充分證明中國式民主不是少數人的閉門決策,而是14億人的意見交響。正如趙樂際委員長8日在作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時所強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好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

  今年兩會上,數千名人大代表還將對實施多年的《代表法》進行審議修訂。當修正案首次將「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寫入總則,並將人大閉會期間的視察調研等納入法定履職範疇,賦予代表「365天在線」的使命,讓「永不落幕的民主」通過法律固化為國家治理的常態機制,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法律文本的更新,更是「人人參與、個個盡責」的治理圖景。

  事實上,中國式民主之所以長期保有生機勃勃的制度勢能,恰恰因為它始終不斷吸納新時代的活水,在文明根系中孕育新枝。猶記得延安時期的黃土地上,不識字的農民用黃豆作選票,在粗瓷碗裏投出心中所選。而今,這一民主基因在數字時代創設了新的範式,法律草案被拆解成通俗易懂的圖文包,通過數字終端直達社區樓宇,外賣小哥在送餐間隙掃碼建言,人大代表通過雲上直播收集民意。這種數智化轉型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民惟邦本」理念的當代表達,技術理性與價值理性在民主場域實現了完美交集。

  當西方民主陷入「選票狂歡」與「治理癱瘓」的怪圈時,中國式民主正以「聽得到、看得見、摸得着、辦得成」的制度實踐,重構現代政治文明的評價坐標,破解「歷史周期率」的魔咒。或許這就是中國留給世界的民主啟示錄:真正的現代化,必是讓每個群體的聲音都能收穫制度性回響,讓每粒民意的種子都能在法治土壤上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