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不讓作惡者逍遙法外\馬浩亮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猶如一部濃縮社會焦點的活字典,一堂生動的法治公開課。這其中,有惡意拖欠的「老賴」,「假破產、真逃債」的「跑路」,侵犯公民個人隱私的偷拍竊聽,「孩口奪食」的校園餐腐敗;也有以離婚方式逃債、惡犬傷人、高額彩禮、職場中的性別歧視和性騷擾、「職業閉店人」等新型套路犯罪等等。當法律脫下晦澀術語編織的華服,換上煙火氣的粗布短衫,一份老百姓聽得懂的報告,傳遞的是看得見、摸得着的公平正義。
社會高速運行中,各種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上述各類案件的突出特點是,存在範圍廣,發生頻率高。每個普通人,都可能在某個瞬間成為法律天平上的砝碼。然而,其中的樸素正義,卻往往因為陳規陋習、扯皮推諉、法不責眾、程序瑣碎等種種原因,而得不到及時伸張,陷入舉證難、索賠難、維權難、執行難的困境,惡人佔便宜,好人吃啞巴虧,讓正義如鯁在喉,加劇了公眾焦慮。
法律守護正義的命題,從來不是高懸於神殿的抽象教條,而是潛藏在億萬人的生活褶皺中的治理溫度。面對一道道難題,最高法以法治一一求解,給出了可複製、能實操的標準答案,用法治刻度深度求索,精細丈量着微觀正義。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一個個「小案件」,讓大寫的「法」字力透紙背。
不讓作惡者逍遙法外,也不能讓無辜者背負罪名。闖紅燈致他人摔倒被軋身亡的行人,被判交通肇事罪,而安全規範駕駛、確屬躲避不及的機動車司機得以免責;患者在醫院摔傷、學生在校園受傷,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醫院、學校無需擔責……這用實際行動,破除「誰鬧誰有理」的碰瓷、訛詐,糾正「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慣性,維護了法律的嚴肅性。
瑜伽健身的會員卡、直播帶貨的購物車、社區業主的微信群,都可能是違法犯罪的糾纏區,也都是法治自然生長的土壤。法治只有滲透到社會的毛細血管,才能真正有效治頑疾、去病灶、增強免疫力,有效推動良政善治。當司法以「接地氣」的方式溫柔俯就生存現實,法治便擁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不讓好人受委屈」的至簡大道,讓法律肌理中的民生經緯,有了更清晰的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