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香江/全國兩會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屠海鳴
世界在加劇撕裂,中國在埋頭發展。2025年,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2025年,中國以自身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2025年,中國對消費的重視史無前例;2025年,中國對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的期待前所未有;正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兩會給中國、給世界注入信心!
連日來,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下團組參加審議和討論,部委領導會見媒體記者,代表委員暢談經濟民生,「實體經濟」、「科技創新」、「提振消費」、「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迎難而上」……兩會上出現的「高頻詞」,折射出中國經濟的熱度、韌性和潛力。
在這個春天,全國「兩會」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
3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抓產業創新,要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闢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並重。」
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是洞察世界發展大勢、立足中國自身實際作出的科學判斷。當人類進入21世紀,一些國家過分地追求「脫實向虛」,造成實體經濟「斷崖式崩塌」,經濟結構過分單一,導致對外依存度大,在國際局勢劇烈震盪時,常常受制於人,處於被動。中國是一個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完備的產業體系,這是中國的巨大優勢,中國決不能丟掉自己的優勢。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大江南北,每到一地,都特別看重實體經濟發展,並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總書記多次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製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再次強調「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這是基於對經濟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是基於對經濟安全的充分考慮,是站在全局高度的深遠謀劃。總書記這一重要論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
「5%」蘊含巨大信心和澎湃力量
3月5日,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
李強總理說:「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既是穩就業、防風險、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經濟增長潛力和有利條件支撐,並與中長期發展目標相銜接,突出迎難而上、奮發有為的鮮明導向。」
「5%」蘊含着巨大信心和澎湃力量!
放眼全球,2024年經濟增長超過5%的國家鳳毛麟角,僅有中國、越南等少數幾個國家。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當中,2024年,美國經濟增長2.9%,法國增長1.1%,意大利增長0.5%,日本增長0.1%,德國下降了0.2%。
聚焦中國,2024年的經濟總量達到134.9萬億元人民幣(折合18.94萬億美元)。2025年在此基礎上增長5%左右,意味着增量達到6-7萬億人民幣(約8000億美元左右),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而當下的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化的關鍵時期,在「求增量」的同時,更要「求質量」,兩個方面都要做好,實屬不易!
「5%」是一個綜合指標,這個數據的背後,連接着生產、出口、消費、就業、物價等一系列指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有超凡智慧和堅定毅力。連日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迎難而上,奮發有為,有信心實現經濟增長這一目標。
發展新動能積厚成勢
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代表團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他深刻論述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辯證關係,以及推進二者融合的重要性,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指明了方向。
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時表示:「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把發展立足點放在高質量發展上,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壯大和新質生產力培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遼寧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說:「要着力扭住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既要做大總量,更要提升質量,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有機統一起來。」
以創新培育新動能,促進高質量發展!──這成為今年「兩會」的上熱點話題。
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介紹,2024年,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超過18%;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增長8.9%,比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3.1個百分點。他還表示,近期將設立國家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快培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
在兩會的團組討論中,許多代表、委員提及《哪吒2》、DeepSeek、「杭州六小龍」,大家為顛覆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的景象紛紛點讚。許多代表、委員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已走在了全球前列,中國還可以走得更快更穩!
政策取向更加積極
「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打好政策「組合拳」……政府工作中的這些提法為市場注入信心。
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幾位經濟領域的「掌門人」紛紛釋放積極信號──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表示,今年財政赤字率按4%左右安排,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比去年增加1.6萬億元。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今年將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擇機降準降息。優化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政策,規模擴大到8000億元至1萬億元。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表示,將加大支持科創的金融產品供給,債券、可轉債、優先股等都可以有所作為。持續打好支持科技創新組合拳,穩步發展知識產權資產證券化。
宏觀政策更加積極,主要體現在以下四點:其一,從政策取向看,首次提出「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將連續實施了14年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調整為「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其二,從政策力度看,今年的赤字率、赤字規模、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均創歷史新高,今年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合計達到11.86萬億元;其三,從政策落地節奏看,要求「能早則早、寧早勿晚,與各種不確定性搶時間,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盡可能發揮政策的最大效能」。其四,從政策組合看,注重各類政策集中發力,力求達到「1+1>2」的效果。
提振消費再加力
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把提振消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調促消費和擴投資之間要形成互動;強調將政策資源更多「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
以上提法釋放出兩點明確信息:其一,消費在「三駕馬車」中已呈現「一馬當先」的態勢;其二,中央政府極力推動形成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今年「兩會」涉及挖掘消費市場潛力的措施不少,以下三點尤其亮眼:
其一,繼續推動「以舊換新」。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在「兩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25年,以舊換新「加力擴圍、惠民升級」,擴大換新補貼的品類範圍。中央政府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用於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以舊換新的種類也從大家電向小家電延伸,從低端向高端提升。
其二,發展新型消費。從生活性服務業看,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才剛剛起步,這個市場潛力巨大,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這些方面的消費,比如,購買智能手機、健康手環可以獲得政府補貼。從生產性服務業看,在我國,為生產領域提供的專業服務佔比不高,還有巨大空間,中央政府支持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其三,發展服務消費。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擴大健康、養老、託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這些都屬於服務消費的範疇,這個市場還處於「成長期」。此外,文旅消費、教育消費、體育消費、健康消費的需求依然旺盛。比如,2024年,我國出入境遊的人數高達6.1億人次,文旅消費的潛力很大。中央政府支持提供多樣化、差異化的服務,提升檔次,做大市場。
實體經濟「底盤」穩固,新興產業動能澎湃,宏觀政策更加積極,提振消費措施給力。2025年的全國「兩會」,再次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這表明,中國前行的腳步堅定有力!
香港是國家的「掌上明珠」,國家是香港的堅強後盾。面對外圍環境的不確定性,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加快,在新征程上,香港與祖國內地「同頻共振」,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共同創造美好未來!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