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嘢睇/新詞背後有心意

  今年兩會,可謂「新」意十足。政府工作報告涉及「新」的字眼多達上百處。譬如,在總結去年成績時,產業升級有新進展,糧食產量躍上新台階,對外貿易創歷史新高,創新能力有新提升,量子科技等領域取得新成果,生態環境質量有新改善,改革開放有新突破,大國外交開創新局面。

  而在部署新一年度工作時,新質生產力、新質戰鬥力、新型消費、新型離岸貿易、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等、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智能終端、新版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建設「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都成為重要着力點。

  一個個飽滿深沉的「新」,蘊含的是蓬勃的創新活力、發展韌勁。透過「新新相印」的政治文本,直觀反映的是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百花齊放,也凸顯出宏觀管理層與時俱進,精確把脈,順勢而為,加強戰略引領、有序監管、兜底服務。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良性互動,「放得活」與「管得住」相得益彰。

  還有很多新名詞,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具身智能、6G、投資於人、瞪羚企業、耐心資本、經典產業、零基預算、育兒補貼等,貫穿了濃厚的改革創新思維。通篇報告,「改革」和「創新」分別出現了四十多處。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面對全球化競爭,經濟科技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唯有以前瞻眼光,敢為天下先,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下先手棋,提前布局,持續更新迭代,才能始終挺立潮頭。這也是中國近些年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領域一再驚艷世界的「密碼」所在。

  新意背後有深意、心意。在為社會、為市場供應更多政策紅利的同時,政府自我加壓,主動戴上「緊箍咒」。首次提出的「零基預算」改革,就是要打破傳統的預算設計模式,根治「年底突擊花錢」痼疾,這是堅持政府過「緊日子」的具體體現,目的就是騰出更多資金用於發展所需、民生所盼。本屆國務院組成之初,李強總理就提出:「我們每一位同志都要當好執行者、行動派、實幹家。」政府工作報告,正是行動召喚與實幹底色的交相輝映。 馬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