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林毅夫:「十五五」規劃產業布局 應「喜新不厭舊」

●林毅夫在京接受記者採訪。 中新社
●林毅夫在京接受記者採訪。 中新社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近日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總體而言,在中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背景下,「十五五」規劃聚焦的產業領域應是「喜新不厭舊」。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編制的謀劃之年。林毅夫曾擔任「十三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副主席,也走進過中南海參與討論「十四五」規劃的座談會。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新生產關係

  林毅夫指出,「十五五」規劃要讓新質生產力不斷釋放,這關乎第四次工業革命相關產業,例如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興產業。

  他說,在上述新興產業中,中國已具備一定的基礎,例如6G專利在國際領先,大量投資進入生物製藥領域,並在基因測序等方面實現突破。「這些未來都會是新的增長點。」

  在林毅夫看來,只要讓新興產業結出果實,新質生產力就能不斷釋放。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有新的生產關係,才能真正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發揮其創新能力,也要創造出較好的融資環境。新興產業需要資本的支持,同時也要有專利的保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並提出要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多方向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林毅夫說,很多新興產業是來自未來產業。在未來產業上,中國有不少積累,比如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這些都可能出現在「十五五」規劃中。「從未來產業變成新興產業,這方面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為新興產業指路,也不「冷落」傳統產業,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林毅夫也表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傳統產業也能「做文章」。從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方向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這一過程中同樣需要投資和新技術,會拉動市場對新技術的需求。

  如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及:進一步擴範圍、降門檻,深入實施製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等。

  林毅夫說,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且具有人才、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產業配套、制度四方面優勢。如果把這四方面優勢都發揮好,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會在不少領域領跑,這樣我們就有信心到2049年時,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