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雙鋒(下篇)】從「世界工廠」到「全球智造」 中國製造業十年涅槃 開啟新十年 實現從「製造大國」到「智造強國」歷史性跨越

●外國報告指《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關鍵產業中,有五個產業接近目標,包括航空航太。 資料圖片
●外國報告指《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關鍵產業中,有五個產業接近目標,包括航空航太。 資料圖片


●專家指出,未來十年,中國製造業要重點推動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圖為全球光伏行業首個燈塔工廠—隆基嘉興燈塔工廠。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專家指出,未來十年,中國製造業要重點推動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圖為全球光伏行業首個燈塔工廠—隆基嘉興燈塔工廠。 香港文匯報北京傳真

●中國CR450動車組試驗時速450公里,運營時速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鐵列車。 資料圖片
●中國CR450動車組試驗時速450公里,運營時速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鐵列車。 資料圖片

●徐曉蘭
●徐曉蘭

●楊成長
●楊成長

  2015年,當全球媒體調侃「中國連圓珠筆頭都造不出」時,中國製造業這個巨人正戴着鐐銬起舞。那一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20.8%,220多種工業品全球產量第一,但60%集中在服裝、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東莞代工廠生產iPhone 6每台僅賺25元人民幣。那一年,國產數控機床市場佔有率不足5%,華為麒麟芯片剛試產就被「卡脖子」,國產大飛機C919安裝美法合資LEAP發動機,遭美國國會威脅「隨時斷供」。

  也就是在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這是中國為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而制定的首個十年行動綱領。按照行動綱領,到2025年,中國要進入世界製造強國之列。十年將至,《中國製造2025》進入收官,從中國官方到業界反饋,中國製造強國首十年目標基本達成,產業升級顯著,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太、資訊技術等多領域已經實現從跟跑轉向並跑乃至局部領跑,斐然成績驚羨世界。同時,鑒於高端芯片、光刻機、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領域中國與世界領先水平仍有差距、受制於人,中國需繼續攻堅克難,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和市場機制作用,激發企業動力和韌性,倒逼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以期到2035年,真正實現從「製造大國」到「智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李陽波、許芮榕、馬靜、海岩 兩會報道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英國廣播公司(BBC)發布視頻稱《中國製造2025》取得巨大成功,並稱讚中國政府的「遠大目標、雄厚資金和足夠耐心」,引發國內外輿論關注。時任美國共和黨籍聯邦參議員魯比奧亦於去年9月發表報告說,《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關鍵產業中,有四個產業已處世界領先地位(電動汽車、能源與發電、高鐵、造船),有五個產業接近目標(航空航太、生物技術、新材料、機器人和機床、半導體),僅農業機械未達預期。

  中國科技逆境崛起 製造業踩上「風火輪」

  在過去十年裏尤其近幾年,以人工智能(AI)技術為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全球範圍內如火如荼展開,美國依靠較強的基礎科研實力和較完善的資本市場生態,一度壟斷AI大模型,獲得先發優勢,並通過「小院高牆」戰略對中國科技崛起進行遏制。而中國由於美國芯片出口管制的打壓,加之國內房地產市場調整,陷入所謂「資產負債表衰退」的悲觀論調中,科技領域更一度被認為落後幾個身位。

  在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看來,正是在這種中美科技差距的認知罅隙中,今年春節前後,深度求索(DeepSeek)悄然崛起,宇樹機器人春晚亮相,六代戰機劃破天際,一個個可觀可感的中國製造高端產品、一樁樁代表科技突破、產業升級的事件,在同一時刻集中湧現,不僅打破了中國經濟前期悲觀的敘事邏輯,也重塑了世界對中國科技的認知,直接引發了市場對中國科技及中國資產的重估熱潮,令世人開始重新審视:《中國製造2025》是如何完成高分答卷的?

  在全國政協常委、致公黨中央副主席、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看來,過去幾年裏,工業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讓中國製造業踩上「風火輪」,當前,工業互聯網已經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全部工業大類。以2024年底發布的CR450動車組為例,試驗時速450公里,運營時速40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鐵列車,如此高速、節能的高鐵動車組,這樣的龐然大物要求焊接誤差控制在5mm左右,而現在車體關鍵焊縫90%都實現了機器人焊接,由焊槍和焊接板組成的一套AR焊接虛擬系統解決了毫厘把控的難題,成功地將15米司機室的製造精度提升到2mm以內。

  有效市場+有為政府 民營經濟創新活力足

  楊成長認為,從過去幾年製造業發展的經驗看,「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頂層規劃從紙面照進現實,孕育出世界一流創新企業。杭州六小龍(宇樹科技、DeepSeek、遊戲科學、強腦科技、群核科技、雲深處科技)的「出圈」,讓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有為政府對於製造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擺脫過度依賴行政干預、僵化執行產業規劃的治理思路,從過去比拚優惠政策搞「政策窪地」,轉向比拚營商環境創「改革高地」,越來越尊重市場、尊重規律,專注於提供耐心資本、完善基礎設施以及簡化行政審批、提供創業空間等。

  此外,中國企業家的韌性、民營經濟的創新活力,持續不斷為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注入能量,「從5G技術領域的華為,到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比亞迪、寧德時代,再到人工智能領域的DeepSeek,民營企業通過更加靈活的經營策略、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和更具開拓性的創新思維,在新興產業的國際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楊成長直言,美國科技封鎖非但沒有遏制中國科技發展的勢頭,反而激發出民營企業家面臨有限資源時的無限韌性,激發出民營企業家在創新方面的銳氣和活力,加速中國科技及相關產業在諸多前沿領域實現彎道超車。

  一批先進集群形成 重點產業鏈全覆蓋

  長期關注並調研中國製造業的專家、福建省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盧雨婷對香港文匯報指出,中國製造強國戰略實施十年以來取得長足進步,至少有兩方面經驗值得總結。首先是在先進產業集群培育方面,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從製造大國進階為製造強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看有多少先進的產業集群。「中國正是通過一系列的區域性重大戰略布局,形成了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使得我們擁有了邁向製造強國的底氣。產業集群不僅是單一產業的集聚,更是技術、人才、資本、政策等一個生態系統的集成。」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中國已形成80個國家級的先進製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產值突破20萬億元,佔全國製造業中產值的近五分之一。這些集群覆蓋了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的90%以上,且分布在全國各地,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點區域,各據一方優勢。「像杭州數字安防集群與合肥智能語音集群,形成東西呼應;瀋陽機器人集群與深圳高端醫療器械集群,南北互補。這是中國製造業布局的重大戰略成果,首次實現了製造業重點產業鏈的全覆蓋。」

  創新模式高效協同 促攻克「卡脖子」技術

  在盧雨婷看來,推動中國製造2025年達成主要目標的另一推手自然是科技創新驅動。這裏面至少包含三方面重要經驗:其一,新型的舉國體制和市場化機制相結合,形成非常高效協同的創新模式來攻克「卡脖子」技術。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科技機構支撐、社會資源參與多方聯動的方式,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來突破卡脖子的技術瓶頸。其二,讓專精特新企業來當主角。至今,中國培育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這些企業逐步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領者。

  其三是用數字技術來重構產業生態。比如國家實施的「智改數轉」,利用新一代資訊技術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環節進行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重塑,以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管理流程、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