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兩會建言】「港人港稅」冀擴覆蓋範圍 利網羅全球人才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國家未來發展繪制了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也為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指明了方向。全會強調要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並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區內聯繫日益緊密,經濟交流不斷深化,協同效應愈發顯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具有吸引國際高端人才的獨特優勢。然而,如何將香港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大灣區的發展動能,推動人才、技術、產業創新,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轉化港制度優勢 為灣區人才減負
兩地稅制差異和居住成本壓力成為影響香港和國際人才到內地發展的重要因素。香港實行累進稅制,最高稅率僅為17%,相比之下,內地個人所得稅率在收入超過14.4萬元時即高於香港,導致香港和國際人才到內地發展的意願受到抑制。
同時,對於香港青年人才和國際人才而言,投身內地發展還面臨着居住問題的挑戰,許多港青婚前與父母同住,到內地後需承擔額外的居住成本,這可能成為他們的負擔。因此,需要適當的政策支援來解決居住問題,以更好地便利他們的工作與生活。
為充分發揮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優勢,助力大灣區高品質發展,民建聯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稅收政策創新。建議將「港人港稅」試點擴展為「港人港稅+香港人才香港稅收」模式,覆蓋大灣區全境。通過延伸香港的稅收政策,降低跨境就業稅負,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落地香港並服務大灣區。同時,簡化申報程序,從「申請—核准—退稅」模式轉變為「一地備案、灣區通行、即時應稅」,並對高端人才、緊缺人才、領軍人才在內地免稅,僅在香港繳稅,降低制度成本。
二是執業資格互認機制優化。在現有前海、河套、橫琴、南沙等平台基礎上,加快總結並拓寬大灣區執業資格互認範圍,涵蓋法律、醫療、會計等專業領域。遵循「一地備案、灣區通行」原則,打破地域限制,促進香港及國際人才在大灣區就業與執業,加速制度規則融合。香港應作為視窗,吸引更多國際高端人才服務大灣區。
三是建立大灣區人才協同發展機制。在大灣區「9+2」城市中,建立人才協同發展機制,以香港、澳門為載體,面向全球引進高端人才。推行「雙聘制」,支援香港領軍人才和國際人才擔任大灣區企業及研究機構的技術顧問,促進學術和技術成果高效轉化,推動人才成果驅動大灣區的產業發展。
倡河套建生物醫學領域「國家實驗室」
四是建設國家實驗室。大灣區目前有深圳「鵬城實驗室」和廣州「廣州實驗室」,因應香港在生物醫學領域的優勢,建議在河套園區建立大灣區第三個「國家實驗室」,吸引國際頂尖人才,為國家生物醫學發展培育戰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