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2035目標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劉世錦
●劉世錦

●盧雨婷
●盧雨婷

●中國造船業已處世界領先地位。圖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 資料圖片
●中國造船業已處世界領先地位。圖為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鑽探船「夢想」號。 資料圖片

  按照規劃,到2035年,中國要進入製造業世界強國的中等水平。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中國製造2035戰略核心目標是通過技術創新驅動製造業智能化轉型,邁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參與中國製造強國戰略起草及實施的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副會長張彥國指出,中國製造2035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到2030年前,推進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屆時全國基本普及規模以上企業數字化轉型完成;第二步是到2035年完成製造業智能化升級的重大行動。其中一項基礎行動是,推進5G+工業智聯網在重點產業鏈廣泛普及,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AI製造業 建綠色體系創新生態

  張彥國還提出,按照目前規劃,未來十年,中國重點在27項技術實現系統突破,涉及數據採集決策、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智能工廠革命等,最終目標是在2035年實現智能裝備製造自給率超過85%,真正實現從「製造大國」到「智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福建省社科院經濟所副研究員盧雨婷則指出,未來十年,中國製造業發展有三大戰略重點和三大難點。三大戰略重點即推動人工智能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構建全鏈條綠色製造體系、培育創新生態。

  盧雨婷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續推「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製造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製造裝備。同時,製造業全方位轉型、全過程改造、全鏈條變革、全領域提升,即推動產業結構高端化、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製造流程數位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全方位轉型,引領帶動產業鏈供應鏈深度綠色變革。

  「未來需要攻克低碳、冶金、氫能、煉鋼等顛覆性技術,同時建立碳足跡追尋體系,讓綠色溢價轉化為重要的市場競爭力。」另外,培育創新生態,將高校的理論創新與企業的工程能力相結合,以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態來推動技術的迭代升級,正是未來需要強化的一個方面。

  三大難點需攻克 突破「卡脖子」居首

  盧雨婷說,未來十年中國製造業要升級進階可能有三大亟需攻堅難點。首先是「卡脖子」技術的突破,中國已在5G、高鐵等領域實現並跑甚至領跑,但在高端光刻機、航空發動機、單晶葉片等領域仍受制於人。「未來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攻關,通過應用場景來倒逼技術創新的實現。」

  其次是產業鏈安全的中斷點修復。「中國是當今全球第一製造大國,但產業發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產業鏈的整體效應不強,國際供應鏈發展滯後,供應鏈韌性亟待提升。特別是受地緣政治、貿易摩擦、自然災害、公共衞生危機等因素影響,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增大。保障重點領域產業鏈安全、供應鏈安全,不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已經成為重大戰略任務。」盧雨婷說,新一輪中美貿易戰升級在前,關鍵零部件斷供風險不容忽視。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來補鏈,也要布局多元化的供應鏈體系,來規避產業鏈斷鏈風險。

  此外,高耗能行業仍面臨「不改等死,改了找死」的困局,通過財稅、金融等政策精準滴灌,推動這些行業以大魄力、大決心開展技術革新,適應數字化、智能化時代需求,是個艱難的挑戰。

  推中國品牌出海 香港可有所作為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聖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曉峰對香港文匯報指出,在中國製造邁向2035之際,香港不應缺席,在助力中國製造業出海、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方面可以有所作為。李聖潑說,香港可利用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為內地製造企業提供上市、融資機會;還可通過「香港+內地」構建高效、高質量的產學研轉化模式。香港有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制度,以及會計、金融、貿易等專業服務能力,是內地製造企業出海的最佳夥伴。陳曉峰也指,作為國際金融、航運物流、貿易、法律中心的香港應善用「一國兩制」、「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等優勢,預先做好涉外法治及國際標準建設,護航中國製造企業「拼船出海」落實。